30多年来,关慧明一直穿梭在田间与大棚 【劳动者之歌】把科研做在田间地头
“不出5年,国内市场上有毒的杀虫剂都将被淘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新技术开发服务中心研究员关慧明自豪地说,如今他研制的多种无害杀虫剂在几万亩耕地做试点,效果显著。
关慧明的自信来源于他每年有300多天在田间地头为菜农服务。在为菜农服务中遇到的问题多,调查研究就多,正是为了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他先后研发出了GC16系列生态制剂,实现了有机、高效、绿色、安全的病虫害防治,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GC16-1(粉螨平1号)、GC16-5(灰霉平5号)被认定为国家级科研成果,在北京、黑龙江、海南、云南、内蒙古等全国15个省区市进行试验,均获得成功。
“今年刚研发出的根结线虫防治GC20-1(线虫平1号)生态制剂,用它来防治根结线虫比以往节省成本近10倍,这是给农民最直接的实惠。”关慧明说。
35年来,关慧明培训农民和技术员10多万人次,指导近20万人次。他针对生产难题研究出十几项科研成果,每年帮助菜农增收4000多万元。
学以致用,扎根乡村地头
虽然头发已经花白,但关慧明依然精力旺盛,带着学生和农民穿梭在各个温室之间,采数据、测温度、量种苗。
“30多年来,关老师在田间地头的时间要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多得多。”在乌兰察布市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蔬菜大棚里学习的当地菜农李二栓说。
白天在试验田里忙碌、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田,晚上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是这35年来关慧明生活的真实写照。
今年58岁的关慧明,1980年作为内蒙古第一批少数民族(达斡尔族)预科生走出家乡大兴安岭,来到内蒙古农业大学蔬菜专业学习。5年后,他毕业分配到乌兰察布市科技处农牧科工作,刚一到岗,他就主动要求下到农田搞技术服务。之后,他长期服务当地农村,致力于设施农业的育种、绿色防控研究。
关慧明离开机关第一个去的地方是乌兰察布市罗家村。罗家村全村共57户,户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头一年,他组织农民在烂河滩上建了4栋温室,第二年发展到43栋,当年每亩地收入就达到了8000元,家家户户用上了电动三轮车和电视机。
罗家村、杨贵村、霸王河村等受帮扶的农民多起来了,关慧明遇到了书本上也没有方法解决的技术难题,怎么办?他就自费购买材料研究这些难题。他白天在地里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夜里在实验室寻找解决办法,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3时多,第二天再去田间验证效果。
关慧明的坚持终于换来了农民的丰收。1997年斑潜蝇大暴发,霸王河村1000多亩黄瓜眼看就要毁于一旦,他带着自己研制的制剂送到村里,农民排着队来领取,许多行业专家、博士们都没解决的斑潜蝇难题被他解决了。2013年,商都县洋葱发生病毒病,他带着自己的制剂去为农民解决问题,无偿向农民发放了价值2万元的制剂,帮助农民挽回巨大的经济损失。
就这样,关慧明从服务一乡一村逐步地发展到全国十几个省区市、30多个示范点,2003年他被科技部评选为全国第一批科技特派员,他理论与实践结合带领农民致富的新模式被称为“关慧明模式”。他代表一线科技人员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国际研讨会上作了演讲。
创新不止,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2008年,关慧明根据地域、气候特点,系统总结了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开发冷凉资源,发展冷凉蔬菜”的建议,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部、乌兰察布市“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产业调整战略。
2012年,关慧明带头在乌兰察布市成立了全国首个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引进人才,组成团队,服务产业。很快,院士专家团队的一项项新技术新成果脱颖而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及其团队培育的“中甘”蔬菜新品种,在乌兰察布以及全国的冷凉地区迅速推广,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采用新技术规程种植的甘蓝,创造了亩产超万斤的国内最高单产纪录,打破了该品种长期由国外进口主导的局面。
据了解,9年来,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共引进筛选新品种848个、选育新品种8个,在全国推广新品种100万亩,带动乌兰察布市冷凉蔬菜种植面积从2万亩发展到50万亩,纯增经济效益达20多亿元,形成了乌兰察布市乡村振兴的战略新兴产业。
如今,源于乌兰察布的冷凉蔬菜已拓展推广到我国东北、西南一些冷凉地区,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心里装着老百姓,这就是关慧明对农业科研最好的诠释,也是他孜孜以求的动力。
新闻推荐
新一届中国道教协会领导班子亮相。据“中国道教协会”微信公众号消息:2020年11月28日,中国道教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