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斜草远牛行迟
这件清代的铜鎏金卧牛摆件,目前收藏于广州博物馆。
○李笙清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十二生肖,又称“属相”,是我国古人选取的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的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组合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丰富了我国传统的民间民俗文化。
其中,排名第二的牛,是十二生肖中最勤劳的动物,其性情温和,脸朝黄土背朝天,终年默默耕耘,任劳任怨,只知付出,不求索取。它披星戴月,过着“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的生活,在农业史上作出了不小的贡献,是农耕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牛的勤劳敦厚,所以一直以来都深受人们喜爱。在中国生肖文化中,地辟于丑,而牛则开地之物,故丑属牛。清代乾隆皇帝曾以诗赞之:“丑之精,食之本。乐彼万民,岁赖以稔。”作为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畜,牛被视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祥瑞动物,不但古代画轴上留下了千姿百态的牛的形象,在陶瓷、玉器以及诸多陈设器艺术品上,牛亦是民间艺匠们争相创作的题材之一。
这件清代铜鎏金卧牛摆件,铜质鎏金,卧姿,长12.5厘米,高6.7厘米,为广州博物馆馆藏。卧牛体型壮硕,骨骼分明,昂首前瞻,鼻子硕大,圆眼睁大,脖子凹凸,一双犄角由粗到细弯曲如钩回环,纹路清晰透亮。含腹翘臀,尾巴曲卷向右,表情安详柔和。此时,卧牛仿佛听到远处传来牧童的呼唤,前蹄蹄尖点地,后蹄作势欲起,尾巴自然甩向右侧,眼神透亮,鼻翼翕动,张开的嘴巴似乎在发出“哞哞”的叫声,仿佛在回应着小主人牧童唤归的呼唤,牛之贪玩晚归的神情刻画细致入微,动感十足。
看到这件憨态可掬、栩栩如生的卧牛形象,不仅令人吟咏起元末明初著名诗人高启写的一首《牧牛词》:“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虽然没看到牧童出现,但从牛的肢体语言表现上,可以强烈体会到牛与牧童朝夕相伴的亲密无间,一幅牧童牧牛时“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无忧无虑的乡村牧牛生活的快乐场景呼之欲出。
整件器物以卧牛鎏金而作,造型生动细腻,神态沉稳温和,肌体结构准确丰盈,牛毛纹理细腻清晰,灵秀自然,蕴含高古之风。牛虽呈卧伏姿势,但经过其前后蹄姿势、尾巴以及鼻翼、嘴巴的翕动等细心刻画,使器物充满动感,体现了匠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此器虽历经岁月沧桑,鎏金有部分脱落,仍晶润灿丽,耀眼夺目,宛若一幅自然和谐的乡村牧牛写生图的缩影。
新闻推荐
11月18日,浙江省诸暨市东望幼儿园的小朋友在玩纸板道具。当日,浙江省诸暨市东望幼儿园的师生在园内开展了一次别样游园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