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失能老人照护风险刻不容缓
[摘要]超10%老人基本生活无法自理
北京市朝阳区63岁的叶女士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史,原本计划帮助女儿照看二孩,可在女儿生产前,她却因突发脑梗住进了医院。像叶女士这样突然发病倒下的老人并不少,由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导致中风(脑出血或脑血栓),最终造成肢体残疾。
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53亿,1.8亿以上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4200万人。
家中老人完全失能
昼夜看护压力倍增
伴随着清晨的第一声铃响,北京的徐玲(化名)开始了繁忙的一天。一边要照顾读高中的女儿,另一边还要看护家里中风的父亲,徐玲压力重重。
徐玲的父亲自中风后,就失去了大部分生活自理能力,洗脸刷牙、吃饭、上厕所、睡觉全都需要有人看护。
4年前,患有脑血栓的父亲在上楼时突然昏倒,此后没能再站起来。近两年,徐玲的父亲还出现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需要有人24小时陪护。徐玲开始频繁请假,后来被辞掉了。她只能选择打零工补贴家用。
记者了解到,很多家庭有这样的感受,家里一旦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人手立刻变得紧缺、经济压力增大、工作受到影响,虽然尽全力照顾,但由于不专业,老人生活质量不高。
老人瘫痪康复治疗
耗钱耗力打持久战
北京市民赵亮的父亲在经过复健治疗后,已经有了好转,现在可以独自扶着小三轮车慢慢走到小区门口坐着了。 17年前,赵亮的父亲跟朋友外出骑摩托车,回来的路上摩托车翻进了沟里,导致身体瘫痪。
“那段时间特别难捱,我天天失眠、焦虑。经济压力也大,生活看不到一点光。 ”回忆起那段时间,赵亮庆幸母亲和妻子还能帮衬着照顾。
刘静一家也在复健道路上努力前行。每周六一大早,刘静和丈夫都会带着父亲去医院做针灸。可是家住老小区没有电梯,每次都是丈夫背着父亲,她一边抬着轮椅,一边扶着父亲的后腰,和丈夫两个人从五楼一步一个台阶跌跌撞撞地下楼。
父亲生病以来,刘静的积蓄基本都花在了为老人请保姆、护工上。她也很少再有个人自由时间,“父亲生病以后很少再出去过周末,都是在家里陪老人”。
子女配偶提供服务
养护中心占比不高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社科院近日联合发布的《2018-2019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显示,对部分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和30岁至59岁成年人调查后发现,65岁是老年人面临失能风险的重要转折点。
报告显示,有4.8%的老年人处于日常活动能力重度失能、7%处于中度失能状态,总失能率为11.8%。也就是说,超过10%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无法完全自理。基本自理能力的衰退也伴随着独立生活能力的退化,25.4%的老年人需要全方位照料。
子女、配偶、保姆是提供服务的主力军,第三方机构服务占比不高。 “小”老人照顾“老”老人,也是当下很多失能家庭的真实写照。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杨团指出,在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失能失智人口快速增加、照护需求快速增长和家庭结构变迁的现实下,化解风险的长期照护政策选择和制度设计已经刻不容缓。赵丽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郑莉)记者11月17日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前10个月,全省亿元以上在建省外投资项目5343个,实际到位资金11618.4亿元,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