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大地力量的书写 ■李晋
《大地上的行走》作者:周玉娴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6月
古希腊神话人物安泰俄斯,只要保持与大地的接触,就会得到源源不断的力量。作家周玉娴无疑也是从大地上获得了力量,她在大地上行走,获得了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力量,而见证力量之美的就是这本12.5万字的《大地上的行走》。
周玉娴说,在山水之间,听见内心的回响,遇见最好的自己。我在她的游记中,看到了个体的温情与远方的温度。当鲜活的生命融入广阔的自然,人生便在世间有了深情的注解。行走使她时常处于激动和感动的状态中,然而这样的“动”终究归于安静。在她拿起笔,“我手写我心”的那一刻起,思绪里的事物轻灵飘逸地跳跃到纸上,自觉地排列成整齐的行文,真挚的情感在文字里若隐若现,等待有心的读者分享它的光芒。
“那种如火般跳跃的颜色,狂傲而坚忍,让生长其上的绿色更加深沉,金色更加饱满,白色更加纯净。此时有雾霭升腾,却也丝毫遮不住红土地下孕育的蓄势待发之气。”这是周玉娴在《东川红土地》中写到的文字。尽管为时代发展作出贡献的云南东川铜矿资源枯竭了,但在周玉娴看来,这里仍散发着诗性之美,她内心涌现的激情似乎如夕阳爆发的热情,把天边映得通红。这当然不是最后的光辉,在了解到东川重新回归到农业种植道路上后,周玉娴看到了这里蕴含的希望,她认为东川有铜的禀赋,其坚可如钢,柔可如棉,坚忍顽强;东川的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会有人来品鉴……在美好的审视和祝福背后,映衬出她内心的善良和积极向上。
周玉娴行走之处,是立体化的湖光山色,童年、故乡、亲情、成长等元素融入其中。她在江南湿冷冬雪中踟蹰独行的时候,想到的却是生长地芳草湖大雪中的温暖;她在徽州享受美食的时候,品悟到里面有淮扬菜的影子;她在颐和园西堤漫步时,仿若到了江南。场景的相似度,唤醒了她的某种意识——其实很多人都会在陌生的地方,获得情感共鸣。只不过文学让“共鸣”有了更深的立意,让景色有了人文的包浆,现实世界与文学世界叠合在一起时,产生的诗性力量是巨大的,足可以温暖记忆、慰藉生活。
记者、编辑,这是隐藏在周玉娴作家标签后的职业身份。常年奔波在各地的她,保持了“在路上”的姿态。“在路上”无疑是一个文学热词,美国作家凯鲁亚克曾以之作为自传体小说的名字,展示自己随心所欲的生活。“在路上”不仅代表着身体的自由,更寓示着心灵的放飞,这一切是创作灵感的来源,如周玉娴所言,“火车是梦想和现实的连接点,它带着梦境的映像进入我的记忆,进入到我的写作中。铿锵有力的钢轨声,是我的文字的节奏和韵律;快速移动的风景,是我写作中跳跃的灵感。”
但“薄发”的灵感,到底是从“厚积”的学识中而来。从《唤醒纳木错》《林芝的雨》《赴一场花事》等文章看,周玉娴的文字颇有古意,精简干净,在景物的描写上有顺序层次,更有音乐跌宕起伏的节奏变化,或高昂,或洒脱,或雄健,或轻柔,自然凝练,韵律天成。当然,这音乐并非属于周玉娴独自演奏,山野美景于无形中给了她诸多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开阔的视野。让她能够笑看河山,与时代一起奔跑。
《大地上的行走》一书,让我想到了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爱尔兰之旅》。伯尔以外国人的身份,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爱尔兰深沉的爱。周玉娴同样赐予了故土以外之地平等的厚爱,两者写作同样置身于人类整体的生态文明环境之中,用曼妙之笔勾勒的人间胜景属于我们,属于文学,属于这个美丽的地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邢生祥)近日,青海通报《青海省“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情况。青海“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6方面2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