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以手为剪,以撕代笔 老艺人“撕”出11米长《清明上河图》

南国早报 2020-11-17 13:55 大字

手撕画艺人刘杰和他的作品

近日,世界技能博物馆收藏了一幅11米长的《清明上河图》手撕画。画卷上各色人物、大小船只、门楼、拱桥……惟妙惟肖。整幅作品从绘制手稿到全部完成,耗时近一年。它的作者是谁?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1奶奶抓来一只“蝴蝶”相伴

撕纸技艺从此扎根于心

手撕画来自民间,是一种以手为剪,以撕代笔,通过手撕、整形、粘贴而形成的民间独特的传统艺术。和很多濒临失传的老手艺一样,掌握这门技艺的人并不多。64岁的刘杰老人是辽宁葫芦岛“连山手撕画”的第四代传人,一张红纸只要到了他的手中,就像被施了魔法,可以千变万化。这幅《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就是他。

刘杰告诉记者,他4岁的时候不在父母身边,是奶奶带着他。小时候想家想妈妈时,奶奶就逗他说,“奶奶给你抓只蝴蝶来”,然后,她就在被窝里撕出一张小蝴蝶,“往窗户上一贴,月光一照,一只蝴蝶”。奶奶用爱呵护着刘杰没有父母陪伴的童年,也将这门神奇而又古老的技艺扎根在了一个孩子的心底。

手撕画主要靠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巧劲儿都在指肚上。撕起来要全神贯注,有时候为了撕出一幅漂亮的作品,他甚至会屏气凝神,坐上好几个小时。刘杰说:“撕纸得用一口气,我做《清明上河图》就累病了。医生问你在家干啥呢?我说憋口气撕那个宣纸,他说你一憋气对心脏就不好。结果一测,右心室二度回流。”

2《清明上河图》

竟成与父亲的最后一次合作

刘杰发现,撕纸这门技艺正在悄悄淡出人们的视野。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古老的民间撕纸艺术,刘杰决定尝试创作手撕画版《清明上河图》,用这种方式唤醒大家对手撕画的关注。

整幅作品中最难的就是横跨汴水两岸的木桥。刘杰的父亲是机械工程师,精通画图,这座桥的手稿就是父亲和刘杰一起完成的。但谁也不会想到,这竟是父子的最后一次合作。

“桥在图的中间,我撕的时候,避重就轻,先从前边往下撕。撕到桥了,就从后面往前撕,到桥又停下。开始撕桥的时候,我跟我爸说开始撕桥了。刚上手不长时间,突然我爸心肌梗塞,两分钟人就没了……”带着深深的遗憾,刘杰用整整10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整幅《清明上河图》。

在捐赠给世界技能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刘杰写道:“希望手撕画这门古老的手艺,在青少年手中发扬光大……”

3创新撕纸技法

传承推广手撕画

“你拍一、我拍一,红纸对折要整齐;你拍二、我拍二,红纸对折分四半;你拍三、我拍三,半圆的脑袋在上边……”像这样的顺口溜是刘杰根据自己撕纸的经验总结出来的撕纸步骤,每一个图样他都一一标注好分解动作,便于学习者反复练习。

“现在文艺生活太丰富了,而且撕纸也相对枯燥,人们不感兴趣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而对于传人来讲,我们有责任引导大家对它产生兴趣。”受小时候奶奶在被子里撕纸的启发,刘杰自创了“盲撕”的绝活,在蒙上眼睛的情况下手指翻飞,能撕出各种漂亮的图样。“把眼睛一蒙,这时候我再一撕,观众特别是小孩,非常愿意看。”

只要是能够让人们对手撕画产生兴趣,刘杰都愿意尝试。他还从陶器、皮影等其他民间艺术中吸取经验,对传统的撕纸技法进行创新。

手撕画里有刘杰童年的快乐,也有对亲人的思念。现在,他不仅要继续把手撕画撕好,还要为手撕画这门古老的艺术找到新的传承人,让手撕画在更多的孩子心里“种草”。

图文均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新闻推荐

荆州通报关公雕像项目整改进展:已咨询论证搬移选址方案

湖北荆州巨型关公雕像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点名通报后,当地正推进项目整改。最新消息显示,荆州市已组织专家对关公雕像搬移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