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艺术品金融论坛:后疫情时代的艺术
在上海西岸成为全球当代艺术热点的同时,“2020亚洲艺术品金融论坛(第五届)暨链接全球财富·文化赋能城市高峰论坛”近日也在上海举办。论坛围绕“文物活化与文创经济”“后疫情时代文化部门的作用”等主题展开,探讨了处于变革中的当下,文化与艺术如何得以传承并发挥作用。澎湃新闻节选了其中的部分发言。
汉斯·道维勒(世界博物馆联合会共同主席):
我们正处于变革的时代,新冠肺炎大流行加剧了这一局面,增加了新的挑战。正是在这个时代,文化和艺术以语言性地明确性爆发出来,既解释了挑战又指出的解决方案,文化是人类的DNA,它为我们的生命和生活提供了身份。艺术和文艺是文化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博物馆是文化的宝库,是各种文化形态的宝库。通常,如果不是太频繁的话,艺术和艺术家处于社会讨论和决策的边缘。总的来说,文化可以发挥关键和建设性的作用,我们需要新的机制和工具,文化部门,创造力、想象力、同理心,来解决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问题。因此,作为不同文明文化和艺术的整合者,新成立的世界博物馆联合会,可以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
论坛现场
艺术家们团结起来,以多维度的方式寻求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们目睹全球艺术市场的巨大振荡,无数博物馆画廊、博览会和艺术机构的生存岌岌可危,艺术家表演者和其他创作生的生机和福祉也受到威胁。我们正在重新评估文化机构和实体的性质和作用。一系列创新的数字工具,将为创意艺术作品开辟新的途径,它将对整个文化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与其他任何因素相比,自动化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互动和创造方式。我们需要汇聚各领域,各领域的人才、资源和领袖,形成新兴的创意经济,保护文化多样性,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我们必须设法引导和利用艺术和文化的变革力量。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人性,在于自己世界中的互动表现出的复杂性,传达出对人类生活及价值观的理解,面对前所未有的自然和人为危机,我们渴望美好的未来。对艺术家而言,他们的目标是解释事物之间意想不到的嫁接,难以琢磨的网络以及转瞬即逝的感觉。杰里米·艾克斯坦(前苏富比拍卖公司研究部主任):
以前我们选择忽视文化部门在经济和金融上是脆弱的这一事实,如今疫情的余波未过,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我们看到艺术市场上正在发生许多变化,变化正在加速,“你不可能把精灵放回瓶子里”,一旦发生变化,事情几乎不会再回到原来的样子。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学会适应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一个不断变化的艺术市场或生态系统。对于我们来说,适应在线交易已经够难了,但这是一系列更广泛的结构性变化的开始,这些变化总的来说接近于一场革命。因为伴随着在线交易而来的,是处理艺术品交易核心问题的新方法。例如确定艺术品的来源归属和价值,而这反过来,又意味着我们要熟悉诸如区块链、和其他同样复杂的技术的进步。也就是说自下而上,这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艺术品经销商到底意味着什么。
第七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户外
我觉得我们应该提醒自己,这种思维方式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人们认识到了文化部门的重要性,无论是从审美角度,还是从文化生活的价值角度,还是从它的经济附加值角度,文化部门为社会的经济价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使任何新方法取得成功,我们需要引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以便在新世界秩序中取得成功。对于文化领域来说,仅仅由艺术专家和艺术历史学家组成是不够的,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在网络环境下工作的最低限度的基本技能,它确实需要拥有全新思维和新技能的人。需要那些受过商业方面专业培训的人,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
范勇(亚洲艺术品金融学院范勇院长):
我讲的题目叫《文物安全与金融创新》,很多人都觉得这两个词不应该连在一起。一谈到金融,我们就想到了价值、价格、投资、交易,但是我们没有想过我们今天所谈到的所有的文化,都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其中这个就是水火无情,前几年文物博物馆非常“火”,为什么呢?发生了很多天灾人祸,让我们的文物博物馆面临巨大的灾难,光巴西国家博物馆,就烧掉了两千万件。我们的文化要传承,但首先还是要解决文化的安全问题。
我们的文物总量1.08亿套,从1955年发展到现在,大概的藏品是4.6亿件。这么多珍贵的文物、文化,我们要怎样让它发挥功能发挥作用,不让它躺在博物馆、躲在仓库里呢?我们就要谈到它的安全问题,在海外众多的博物馆都有一个保险机制,对我们的博物馆来讲,它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博物馆在运转过程中,它从文物的流转,运输到仓储、到展示,包括它在未来社会的交流过程中,其实有很多潜在的风险,我们就提出来要找到一个新的模式来解决。
我们现在提出了用金融创新来解决。保险是它的基础。比如说,我们的保险有一个预防机制,你要建博物馆、要保护财富的时候,提前要有很多的科学的安排、设计、规划当发生应急事件的时候,要有应急预案。比如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发生火灾后,保险公司第一时间不问原由,就赔付三百万英镑,解决消防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后顾之忧。另外有一部分,马上用于市场去加快文物的补救和征集。
格拉斯哥艺术学院
另外一个是补偿机制,当损失发生的时候,由谁来承担呢?保险可以承担这个补偿机制。保险还有一个功能,通过集结专业化的人才团队,进行修复补救措施。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有专业的技能还帮助它减少损失。另外就是杠杆效应,国家有八百亿的拨款给文物保护,我们给了80亿做保险联动机制,可以撬动社会更多的财富和更多的专业机构,一起参与到文物的保护当中。敦煌是一个文化名胜,大家不知道在财政上有一个经典案例,敦煌的保护在于壁画的腐蚀,在研究过程中修复是非常容易的,每年的流沙风蚀带来的持续性损害,于是就有了防沙治林等等一系列的机制,就形成了非常长的文物保护和一体化的社会规划。这个社会规划的财富就不是修一张画,请一个专家,而是一个社会化的问题,有生机、有生态、有农业、有自然、有物理、化学各个方面的专家参与,是社会大分工。利用财政多元化的基本结构,完成敦煌的保护计划,这个计划持续了数十年。
通过社会资源,通过专业化的资源、社会化的资源进行有效的组合,可以形成一个新的生态。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博物馆在承担责任,而是整个社会在承担责任,但是拉动它的是金融创新。
敦煌莫高窟
章莉莉(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上海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2015年我们与非遗结缘,同时也展开了培训计划,让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还有相关的从业者。在这个模式上我们研发孵化出来当代非遗的创新作品,让非遗之美走进我们的生活中。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会有一个非遗传承者的故事,今天我讲其中一个故事,就是缂丝龙袍的当代演绎。
苏州缂丝是用细长而又弹性好的钢针为穿经补纬为主要工具,相当耗时。所谓“一寸缂丝一寸金”。它主要是用来制作皇帝龙袍和官人物资的宫廷传统工艺,一个龙袍要三五年才能制成,苏州缂丝的现任传承人,他是做龙袍,当时给我们提了一个愿望,想做一些新的东西,而不是以前的龙袍或者是宫扇和荷包。我们应了他的要求,邀请了各位设计师一起做了一些创新。我们制作出了缂丝的高定女鞋,也创造了一中西合璧的大礼服系列。当2019年把礼服带去丹麦做展览的时候,欧洲的观众很惊讶,也很喜欢,中国传统工艺的面貌现在是当代的。
大竹灯和“千里江山图”礼服,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
我相信中国的未来一定有自己的大牌会诞生,用的是中国的传统工艺,而且是适合中国人的东方美学特征。我们看看这个迪奥工坊的场景,法国的非遗项目是怎么跟当代相结合的呢?这个工坊里有上百位设计师,他们在设计总监的指导下将法国宫廷的羽毛技艺等等结合起来,形成新一级的高级定制,通过走秀来流通市场。所以传承千年的法国非遗技艺,始终跟潮流紧密相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保护一种人类达成的文化的认同和共识,并将此延续下去。有时候,我觉得非遗跟我们的金融本质很像,都是无形,都是人类达成的某种共识和认同。在人类的早期一个贝壳也是货币,只要一个群体达成某种共识和认同。
论坛嘉宾合影
非遗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时代都有文化发展新的使命,上海是世界设计之都,是传统文化和国际当代文化相连接的枢纽。我们新时代看到今天的非遗,已经逐步走回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未来将形成巨大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新闻推荐
阿城的书,须慢读。一手执卷,一手从碟子里拈豆子、瓜籽,咀嚼着,再呷口绿茶,慢慢品咂,各种滋味交互错杂,入口入心,其境妙不可言。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