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心里话 你的家长群是不是压力群 江苏一家长『退家长群』事件为何触发了公众神经
家长群的4重压力
1.群多、信息多、回复多、点名多
很多人觉得学校家长群比职场工作群还令人紧张
2.除了繁重的课业内容
各种摊派的刷票任务也令家长烦不胜烦
3.各种排名
攀比的无形压力更令家长紧张、焦虑
4.一些家长在群内对老师夸张的赞美、追捧
家长群成了『夸群』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日前江苏某家长的一声“怒吼”,激发了很多家长的强烈共鸣,从而引起各方持续热议。
人们难免要思索,家长群,为何会触发公众的神经?原本为帮助孩子成长、加强学校与家庭沟通而设置的学校家长群,为何成为公众吐槽甚至发泄情绪的窗口?背后折射了教育领域哪些深层矛盾?
>>现象扫描
家长群的四重压力
记者调查发现,家长对家长群的吐槽主要集中在四重压力上:
——第一重:群多、信息多、回复多、点名多,很多人觉得学校家长群比职场工作群还令人紧张。
“稍不注意,重要通知就会被各种回复淹没。”贵阳市民王国良说,之前因为没及时回复,他曾被老师点名批评,于是专门将家长群置顶。另有家长表示:“家长群成了“夺命call”。回复晚了点名,作业批错了点名,孩子考不好也点名。”
——第二重:除了繁重的课业内容,各种摊派的刷票任务也令家长烦不胜烦。
一些学校参加比赛、评比,会把投票任务分派到各个班级,班主任在家长群发动家长及其亲友点赞、投票,还要求上传投票截图。
——第三重:各种排名、攀比的无形压力,更令家长紧张、焦虑。
很多家长反映,虽然教育部门严禁以任何形式、方式公布中小学生考试成绩及排名,但仍有一些学校老师用各种方式在群内对孩子的成绩进行比较、点评。
——第四重:为让孩子得到老师特殊照顾,一些家长在群内对老师进行夸张的赞美、追捧,家长群成了“夸夸群”。
受访的多名家长提到,群里老师一旦发话,就有不少家长凑趣,围着老师长篇抒发感激心情。一些家长喜欢用诗词歌赋来赞美老师,没那么“有词儿”的家长会觉得落后、别扭,还有急坏了的家长硬是找同事帮忙拼凑打油诗。
>>原因探析
权责界限不清、规定落实不力
“变异”的家长群,折射出家校之间权责界限不清、相关教育规定落实不力等问题。
专家认为,学校和家庭教育之间的责任不能混淆,前者以共性教育为主,后者则应以素养、个性化培养为重。
此外,针对家长批改作业、教师发布排名等现象,相关部门也出台了规定,但一些地方落实不力。
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明确规定,教师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严禁以任何形式、方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及排名。但在一些地方,此类现象依然屡禁不绝。
一些教师反映,减负政策并未有效落实,教师负担太重,不得不“甩锅”给家长。特别在小学时期,孩子学习习惯尚在养成,需家长深度参与到家校共育中。也有老师表示,部分教师自身的确存在问题,不能严于律己,缺乏责任担当,在与家长沟通和家校协同过程中,方式方法也欠妥,给家长和学生带来更多压力。
专家认为,家长群所反映的焦虑与压力,也有部分来自家长。望子成龙的期待、在激烈竞争中胜出的欲望,令一些人有意无意加剧了家长群的攀比氛围。
>>设置群规
设定规则、明确边界、切实减负
“群要有群规。”一位家长表示,家长群方便快捷、交互性好,但要明确规则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如北京市教委2019年发布通知,规定群内不得发布学生成绩、排名,不得发布与教育教学无关信息。要尊重学生隐私,不刷屏问候、点赞等。北京一位家长表示,目前群内老师发布通知后,家长一般都无须回复,也不会错过重要信息,感觉“很清净”。
有专家表示,需对教师在群内沟通内容加强规范与引导,如关于孩子个人情况的沟通应尽量回避家长群,老师可选择打电话、私信或面谈等方式,既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也能更深入平和地了解情况,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此外,家校之间需明确哪些内容属于共育范畴,边界要清晰,不能无限制地把原本该学校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转嫁给家长,增加家长负担。据新华社
>>换个角度
与其说老师推卸责任
不如说是方法有问题
纵观整个舆论场,不难看出,不论是主流媒体、自媒体还是普通网民,大多数声音都站在家长一方,控诉着家校关系中的扭曲之处。但我们也不妨听听老师怎么想、怎么说。对此,《南方都市报》旗下公号“南都观察家”刊登了一名老师的来信:“主课老师没有清闲一说……基层一线教师,尤其是教学任务很重的语文教师,平时要备课、写教案、批改作业,以及应付连篇累牍、形式主义为主的安全检查、教务检查,一天工作满满当当。”在他看来,教师布置作业,绝对不是跟家长或孩子过不去,而是教师担心孩子没能完全掌握知识。如果教师撂担子,与其说是推卸责任,不如说是教师的工作方法出了问题——教师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也是为学生好,只是有时未能与家长达成良好的沟通。
当然,这名老师的观点,未必能代表所有老师,家长与老师之间的矛盾,恐怕也不是只靠“互相倾听”就能顺利和解。归根结底,家校矛盾的本质,其实是当代社会上普遍性的“教育焦虑”的一种外在表现。因此,要破解这项矛盾,还需釜底抽薪,打破基础教育领域的“内卷”。据《中国青年报》
>>追根溯源
“家长群”与孩子成长没有必然联系
或许,我们更应该把家长群视作一种现代教育的隐喻:高度精密的教育系统,要求更多人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去,却顾不上实际的效果到底几何。老师不断布置各种作业、任务,家长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辅导孩子,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尽职尽责。可是人们似乎都忘记了,学习,到底是谁的事?
这不能不让人联想起最近的热词——“内卷”。当人们把生命虚掷在激烈而又无效的竞争上时,教育也就变味了。不可否认,孩子的学习需要督促、帮助,但古往今来,任何人的成功最终还是离不开自身的努力,这是一个很简单却又被遗忘已久的道理。或许我们都应该认识到,有没有家长群,和一个孩子能不能健康成长、天天向上,没有必然的联系。据《光明日报》
新闻推荐
原创biokiwi2020年我们经历了一场新冠疫情,影响了各行各业,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也影响了整个科学界。可以说科学界是受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