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博眼球已是媒介逆流 清朗向善才能香传千里
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国网络媒体暂时慢下弄潮的步伐,踏实提供全方位社会服务。看上去是网络媒体技术转型的一脚刹车,实际上却是让媒体回归初心的一次助力。危难时刻,方显媒体本色。谁真正担起沟通信息、疏导情绪、协调各方的媒介责任,谁又在危机中缺位、越位、加剧恐慌,疫情让人们把这些都看得清晰明了。
在前不久举行的2020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从业者在关注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潜力的同时,不约而同开启了对媒介责任的深入思考。
须正视,我国网络媒体曾因急于追逐技术、贪恋流量而步入歧途。充斥各类资讯App首页的三俗标题、花边消息,一味迎合兴趣的精准推送逐步消磨了用户的自主意识和选择权利,让新闻读者成了活在信息茧房中的奴隶。技术的无限可能,一度让网络媒体迷失在点击率的怪圈中。
须庆幸,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虽暂时打乱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节奏,却让网络媒体在危机中认清了未来的转机。
人们开始习惯通过手机即时获取最新疫情数字,通过直播目击抗疫一线的坚守,通过数字化平台登记上报个人情况。相较于此前的公共危机事件,大众在此次疫情中对媒介有了更加笃定的选择:选择客观严谨的报道、用心服务的平台、清新真情的记录。
疫情中大量成功的媒体实践证明,以一味逢迎、夺人眼球获得用户青睐的时代已经过去。面临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大考,只有真正与用户形成信息、情感、价值交联与共鸣的网络媒体,才能“叫好又叫座”,实现流量与口碑的双丰收。
这也意味着,网络媒体不再简单承担传递信息的职责,而是要成为有生命力、有价值的服务者。
有情感含量,才能与用户形成共鸣,在疫情中传递温暖与力量;有价值判断,才能引导社会携手同心共克时艰。更重要的是,有一颗服务社会的恒心,真正沉下身子,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才能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振兴经济的各个阶段都具备持续的影响力。
犹记得疫情暴发后的日日夜夜,千万网友时刻关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的高清直播,化身加油打气的“云监工”;医疗资源吃紧时,不少媒体推出网上信息征集平台,汇总基层求助信息,有力推动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复工复产后,在线经济成为新热点,公益直播带货帮助湖北莲藕、热干面飞入“吃货”家中,“我为湖北胖三斤”的行动暖胃更暖心……在这些鲜活的实践中,媒体的技术方案虽各不相同,但都因一颗为抗疫分忧、为民众解难的真挚之心,收获了亿万网民倾情点赞。
数字时代的信息爆炸和“万物皆媒”,重塑着信息内容生态,并带来新的治理需求,那就是将网民的心声、政府的关切、平台的责任、社会的参与,整合成同频共振的有机生态——腾讯马化腾的深度解读,体现着网络媒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营造良好传播环境的赤子之心。
算法虽无罪,但算法不能只给用户“易牙、竖刁、卫开方”这些一味讨好齐桓公的佞臣,而是也要提供代表用户的理智和高级需求、直言进谏的“管仲”——百度李彦宏的一席话,展示出万物智能时代业界对热技术的冷思考。
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经历了初生期的野蛮生长、技术进步期的体验升级后,开始逐步成熟沉淀。网络媒体将不再是博眼球、博出位的代名词,而成为高效回应社会关切、以黑科技满足社会需求的公共服务产品。
一场疫情,为网络媒体竖起一面“衣冠镜”:那些肤浅、逢迎的,将自惭形秽并湮灭于潮流中。只有心中放着民众的关切、肩上担着社会的道义,方能高分通过疫情大考、长久得民心。
媒介转型,慢些无妨。锦上添花的技术新芽,只有开在清朗向善的网络空间中,才能香传千里。
(原题为《博眼球,已是媒介逆流》)(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为有效应对秋冬季可能出现的疫情防控风险,全力做好养老服务领域常态化及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财政局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