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张继和寒山寺的钟声

济南时报 2020-11-05 14:08 大字

□新时报记者徐敏

唐安史之乱期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文人张继经过苏州城,写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堪称可以跻身七绝顶峰之作的小诗,在张继刚写出时,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名声。

张继,襄州(今湖北襄阳)人,生卒年均不详,青年时期曾经在齐鲁、洛阳等地游历。唐天宝年间(公元753年)进士,大历(766779)末为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今江西南昌),可能不久即殁于洪州。《全唐诗》现存其诗作40余首,从其诗作可以看出,张继是一名关心人民生活和正视时代苦难的诗人。但张继个人际遇不太平顺,同时代诗人刘长卿《哭张员外继》诗云:“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诗歌中所提到的“世难”应跟安史之乱及后期发生在江淮地区的刘展兵变有关。可见,慌乱的时代是诗人躲不开的际遇不佳的背景。

根据目前的史料,我们只能粗线条地知晓诗人的人生履历。至于他是在何时写下的这首《枫桥夜泊》,只能推断。当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张继考》中考证,张继是在至德年间(756-758)来到会稽、越中一带,其间写下了《会稽郡楼雪霁》《酬李书记校书越城秋夜见赠》《题严陵钓台》等诗歌。这一时期张继来到南方,与北方发生了安史之乱有关。

也很可能就是在这几年间,张继经过苏州时写下了《枫桥夜泊》。除了《枫桥夜泊》,张继在苏州还有诗《阊门即事》。诗云:“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据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周义敢笺证:“上元二年(761),张继在苏州,其《阊门即事》写苏州战后破败景象。此战争非指安史之乱,因安史之乱并未直接波及江南,当指上元元年刘展之叛乱。为了躲避北方安史叛军的烧杀抢掠,广大士民纷纷逃向江南,以为那里可以暂时栖身,殊不知南方同样在血雨腥风之中。《枫桥夜泊》与《阊门即事》都作于作者流寓江南、避乱苏州之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相同。”

台湾作家张晓风有一篇小说名为《不朽的失眠》,是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素材创作而成。在这篇小说中,张继失眠和忧愁的原因是科考落榜,面对江枫渔火、乌啼霜天,从而完成了这首七绝。从现存史料和学者研究来看,诗人难以入眠,听到寒山寺夜半钟声的原因

恐怕不是落榜,而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还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就是寒山寺究竟有没有夜半钟声。历史上最先发难并见诸文字记载的是宋代的欧阳修,他在《六一诗话》中说:“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在欧阳修看来,三更是不会有钟声的,这句诗于理不通。

不过,欧阳修的观点遭到后世很多人的反驳,宋人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唐张继题城西枫桥寺诗也。欧阳文忠公尝病其夜半非打钟时。盖公未尝至吴中,今吴中山寺,实以夜半打钟。”宋人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云:“六一居士诗话谓‘句则佳矣,奈半夜非鸣钟时’。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唐诗纪事》更是直接记载:“此地有夜半钟,谓之无常钟。欧阳以为语病,非也。”

当代也有学者从物理学的角度探讨张继如何听到了钟声。寒山寺与枫桥均在苏州城西,相距1.5公里,张继能听到1.5公里外的钟声,是因为正好遇到了漂浮在空中的“声云”。声云传递声波时能量损失较少,反射回大地后仍然声音清晰,所以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张继夜泊枫桥时能听到寒山寺的钟声且留下了不朽篇章,与偶然出现在上空的声云也有关系。不过这也仅是用当代科学解释的方式之一,是否确有此事,已无从考证。

对于寒山寺钟声之争,还是明人胡应麟的看法比较理性。“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胡应麟着眼于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审美感受进行“兴象之合”,不必追求其闻钟真实与否。艺术创作大多虚构而成,供读者借以联想感受,何需非要探究有无。

不过,也确实是因为这些关于“夜半钟声”的争论,让《枫桥夜泊》这首诗知名度越来越大,让一千多年前诗人张继的惆怅和感怀,仍然为今人所共鸣。

新闻推荐

“林长制”促绿色发展

本报讯“我们始终坚持党政同责,细化护林措施,形成树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的机制。”日前,区农林水务局负责人谈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