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石碑里的礼仪

铜川日报 2020-11-05 07:35 大字
赵宁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这是众所周知的。

“礼”本义是敬奉天地、事神致福的意思,现在指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一种仪节。那么“礼”起源于什么时期?

其实这一问题说法不一。孟子认为,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只是那个时期的礼仪还较为简单,不具有一定的阶级统治性。进入奴隶社会后,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与制度,诞生在这一时期的《周礼》《仪礼》《礼记》就是最好的体现,也是我国最早的礼仪学专著,统称“三礼”。这一时期的礼仪上升到了约定人们日常行为的一些礼仪规范。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思想最为影响深远,而孔子的思想,也是最能体现“礼教”这一词的深意。中国能成为礼仪大邦,与孔子对“礼”的重视和改造是分不开的。

孔子重视礼仪,他认为我们不仅仅在日常行为处事上要有礼仪、有规范,更要在敬畏先贤先祖上有非常严谨的礼仪制度。

在耀州文庙里,就珍藏着这样一块石碑——《圣位陈设图》,这块石碑刻于明崇祯八年,距今天有近四百年的悠久历史。上面详细记录了古代祭祀孔子时各类祭品和礼器的种类以及摆放位置,其中孔子位有7层30种36份祭品,位于正中,接下来依次是四配位和十哲位,按照各自的顺序分列两侧。从这块石碑的内容上看,我们不难想象古代对于对于祭祀这一礼仪活动的重视与严谨。

孔子曾这样评价大禹:“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孔子评论禹的这段话,更可见他对礼仪的赞美与重视。孔子认为重祭祀,是我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对父母对祖先发自内心的纪念和哀思,这不是封建迷信活动,这是“礼”的一种体现、一种传承。

祭祀也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传统。每年的清明节,家家户户都要去扫墓、去祭拜、去诉说对亡者的思念,这是个人的“礼”。我们也无比怀念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英雄们。每年清明节,各个地方都会组织学生、战士到烈士陵园扫墓、献花圈、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这是集体的“礼”。每年的公祭日,全世界的华人纷沓而至黄帝陵祭祀,祭祀我们共同的祖先,追溯我们共同的根源,这是国家的“礼”。

孔子把“礼”看成是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基础,他认为每个人不仅要用严格的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更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大同世界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盗贼不再行窃、人们夜不闭户等,这些正是“礼”的最高境界。

新闻推荐

上海晨光科力普办公用品有限公司政企采购“专家”助力公共采购电商化

上海晨光科力普办公用品有限公司政企采购“专家”助力公共采购电商化上海晨光科力普办公用品有限公司(下称“科力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