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走遍神州 少林少林 梁先

梧州日报 2020-10-26 06:56 大字

少林寺之旅,完全是山西行的一次意外邂逅。

我们原定游完山西陵川王莽岭,便结束这次山西之行。看看地图,陵川离少林寺所在地登封市,不过两百多公里,比返回郑州机场距离还要短。于是一念之间,少林寺得以成行。

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对少林寺的印象,大概都源自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电影《少林寺》。那首几乎人人耳熟能详的插曲《牧羊曲》,词美境幽,旋律悠扬,曾牵动多少女子的柔情和遐思。我至今还记得,1990年在卫校,学校组建合唱团,“海选”面试时我选唱的就是这一首《牧羊曲》。而另一曲豪气云天的主题曲《少林少林》,又曾激扬起多少热血男儿的英雄梦想。

带着这美好回忆和憧憬,我们来到了少林寺。

虽然受疫情影响,往少林寺的游客却并不因此而减少。寺内游客摩肩接踵,根本无法找到合适的角度拍下一张单纯的全景图,由此也可见少林寺之闻名遐迩。那个我们在电影《少林寺》里所熟知的天王殿大门,在数株苍柏掩映下矗立着,正中悬挂着“少林寺”匾额,一点也没有想象中“天下第一名刹”的雄伟壮观,也没有声名在外的“少林功夫”的挺拔巍峨,甚至可称之为秀气。设若可以在夜晚和清晨游客尚未蜂拥而至时前来,它必然是静寂的、庄严的,符合我对千年禅院的所有想象。

跟随导游的脚步,我们依次参观了大雄宝殿、藏经阁、六祖堂、立雪亭、方丈室、塔林。听导游小妹的介绍,再实地对照,对少林寺的起源、发展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概括起来,与四个人密切相关。

第一人,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出身鲜卑族的孝文帝自小受汉人祖母冯太后的教化,极力推行“汉化”,其中就包括了推广佛教义学。公元495年,孝文帝为前来传教的印度僧人跋陀罗在少室山北麓修建了少林寺,此为少林寺之起源。孝文帝可算是少林寺的创立者。

第二人,是菩提达摩。传说达摩来到中国,找梁武帝谈佛法,欲在中国宣扬大乘佛法。此番谈佛,以话不投机、不欢而散收场。达摩转身不辞而别,乘一捆芦苇飘然渡江北上,于少林寺觅一山洞面壁参禅九年,终于参悟出一套既适合中国国情又与大乘佛法相契的佛法:东土禅宗,少林寺禅理自达摩起,一直传承发展至今。

第三人,是少林寺僧人的群像。唐初少林寺僧人因助唐有功,被唐太宗称为僧兵,埋下了少林功夫的伏笔。嘉靖时期,日本倭寇屡屡袭扰中国沿海地区时,少林僧人六次被明朝政府征调参与战事,屡建功勋,少林功夫在中国武术界的权威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

第四人,是近代的行正大师。1937年,河南大旱,波及少林寺以至于断炊,僧人纷纷弃寺逃荒。时年仅23岁的行正深明大义,挺身而出,带领留在寺中的小和尚们,多方筹谋粮食,熬过灾荒之年。少林寺内的文物、佛经和塔林,得以保存下来。1986年,行正圆寂,遵从众僧的呼吁,行正被安葬在“国家级保护文物”少林寺塔林中,享受七级塔级的最高礼遇,是对他功德品行的充分肯定。此为少林寺之的风骨灵魂。

这四个身处不同朝代的人,成就了少林寺的传承发展,也成就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名。

在天王殿通往大雄宝殿的甬道上,我的思绪,还停留于少林寺的历史沉浮中,目光却数次穿越人头涌涌,停留于庭中一株高插云天的刺槐上。正是刺槐开花时节,槐花旋开旋落,枝梢密缀繁花如星,空中飘飞落花似雪,不久地上覆盖一层薄雪,白鸽灰鸽旁若无人地踱步叮花为食。因这细碎的花开花落,山寺明明语声喧哗,却给人以静寂无声的错觉。

刺槐不知栽于何年,看起来颇有年头了,在少林寺的纪年中,不知处于何年,少林寺的兴衰更替,它是否都曾旁观见证过?岁月悠悠,刺槐花年年兀自开了又落,那些附着于少林寺这棵大树之上的细枝末节,终将湮灭于岁月的深处,唯少林精神长存,犹如烛照,启迪后人。

新闻推荐

新疆喀什新增137例新冠无症状感染者 当地开展全员免费核酸检测 国家卫健委派工作组前往

24日晚,喀什地区开展全员免费核酸检测,一名医护人员为居民采集咽拭子10月24日,喀什地区疏附县对“应检尽检”人员进行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