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教材“整本书阅读”怎么读?北师大专家支招
北京日报客户端10月23日消息,去年9月,教育部统编的普通高中语文新教材出炉,其中增加“整本书阅读”单元,自此,整本书阅读成为高中教育新热词。今天(23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新时代语文教学方式变革研讨会召开,会上,北师大教授、国家教材委员会语文学科专家委员郑国民结合高中语文教育,为整本书阅读支招。他认为,这种新的教学单元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学生应该“唱主角”,阅读过程中每阶段应重点解决一些问题,并应有读书笔记。
本届论坛历时3天,突出高端引领、问题意识、系统思考和成果优化四大特点,汇聚新课标编写组专家、高校理论研究专家、各省市教研员、中小学一线教学名师及语文核心刊物主编,共同探讨新时代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论坛设立四个模块主题,分别为语文教育政策党章、新课标重点学习任务群解读、统编语文教材教学以及新时代语文老师专业发展。
今天(23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家教材委员会语文学科专家委员郑国民围绕《语文课程开发的理念和原则——基于整本书教学的实践探索》展开分享。
当前,为何要在高中推行整本书阅读?郑国民分析,这是为了解决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语文教学存在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内容同质化、思维培养浅层化等问题。而新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要求,改变强调碎片化知识和孤立技能的习得、过分关注确定性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的现状,重点关注学生综合运用学科思维方法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知识和技能以及价值观念,创造性解决复杂、不确定性现实问题的能力。
基于此,核心素养所蕴含的学习观包括这些转变,从关注碎片化学科知识技能的习得到关注复杂、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解决;从关注对他人知识的理解或反应,到关注综合运用和主动创造知识;从关注学生学什么,到关注如何学和学会学习;从关注自我学习,到关注团队合作和沟通等。
在他看来,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无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大量研究也显示,学生的文化知识背景对于阅读能力存在重大影响,应该从重视阅读技能训练转变为重视文化背景信息。
在高中具体教学中,按照规定,必修阶段整本书阅读安排1学分,共18课时,应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重在建构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和方法;在选修I和选修II阶段要运用这些经验和方法阅读相关整本书,不专门安排学分。
如何开展具体实践呢?郑国民建议,首先应指定阅读的作品,可从教材课文节选的长篇作品中选择,也可由师生共同商定3到5部作品,学生从中选择一部,要求其语言属于典范,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水平和文化价值;课时可安排在两个学期,宜集中使用,便于学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另外阅读方法上,学生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每读一遍,应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有些地方应仔细推敲,有些地方可以略读或浏览,阅读时要有笔记,记下自己的思考、探索或研究心得。
整本书阅读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当什么角色呢?郑国民认为老师更多是引导者的,即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深入思考、讨论和交流,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
整本书阅读可以多种方式开展。他列举了一些案例,比如,围绕《红楼梦》,有的学校尝试学长开讲座、红楼知识竞赛、小组红楼讲坛、大观园情境阅读等多种形态。
他也谈到,在现行的课程环境下,尤其是课程管理和学习评价改革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整本书阅读还面临诸多难题,包括如何协调课程安排与阅读时间、统一评价和个性化学习、整体梳理与专题探究等多方面问题。他同时鼓励一线教师多层面多方面进行大胆探索,脚踏实地、开拓创新。
(原题为《高中新教材“整本书阅读”怎么读?北师大专家来支招》)(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疫情期间,我读了《辉煌七十年奋进新时代》这本书,书中的内容深深地震撼了我。从1949年到2019年,这波澜壮阔的七十年,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