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节励万世
我又要写杨万里了。
今年七月,酷暑难耐中,因为想起大诗人那几句“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一时兴起,洋洋洒洒写了七千余字的诗人琐事(详见本报7月10日《莫言万里无傲骨》和7月17日《随时皆好日到处是桃源》)。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因为版面问题,很多故事被忍痛割爱,未能付诸笔端。但是今日偶翻日历,发现过两天就是重阳佳节,在这个亲人团聚的节日,想起杨万里和长子杨长孺的几件事。
说起杨万里,大家都会想到他的诗歌,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显赫的诗名背后,杨万里的官声人品亦为后世之楷模。《宋史·杨万里传》对他盖棺定论说:“为人刚而褊。”明代大儒解缙曾赞曰:“文章足以盖一世,清节足以励万世。”纪晓岚说:“立朝多大节。”
杨万里为人刚正不阿,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宦海沉浮多年,总是在“贬”“迁”“出”“升”之间兜兜转转,但总体而言,始终不得大用。在做京官时,就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的盘缠,锁置箱中,藏在卧室,又戒家人不许置物,以免离职回乡行李累赘,就这样“日日若促装”。
时人徐玑曾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投杨诚斋》),说的就是他为官清正廉洁。《宋史·杨万里传》:“绍熙元年(1190),诚斋遂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正史只有年表,但时人笔记里却有更多细节:罗大经《鹤林玉露》有记“诚斋将漕江东,有俸仅万缗(mín,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留库中,弃之而归。”退休回老家后,住在父亲遗留的老破旧屋里(杨万里湴塘老家旧屋一栋,仅避风雨,三世无增饰)。这样清贫的晚年生活中,在权臣韩侂胄用事之际,断然拒绝了韩高价邀请自己为南园作记的邀请,留下了“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之句。在韩侂胄用兵事之后,杨万里恸哭失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如此刚强坚毅的气节,值得我们学习。
依然是《鹤林玉露》,还有一篇《诚斋夫人》,详细记录了杨万里的夫人勤俭持家、宽厚仁爱,对儿子杨长孺言传身教。正是在杨万里夫妇的影响下,杨长孺从一县的主簿到统辖一方的安抚使,在四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为政清廉,刚正不阿。《东南纪闻》说杨长孺“学似其父,清似其父,至骨鲠乃更过之”。宋理宗曾问真德秀,当今廉吏都有谁,真德秀列举了三个人,其中就有杨长孺。真德秀说:“杨长孺之守闽,靡侵公帑之毫厘。”理宗听了很高兴,下诏奖谕,说他就像古代的吴隐之(东晋时,广州有个叫吴隐之的太守,在任期间没有买任何奇珍异物,卸任北归时,发现船中有一片香料,便立刻扔到石门江中,以示清白不染。)杨长孺作诗写道:“诏谓臣清似隐之,臣清原不畏人知。”还真是不谦虚。卸任北归路上,他又写下一首《别石门》:“石门得得泊归舟,江水依依别故侯。拟把片香投赠汝,这回欲带忘来休。”吴隐之的船中还有片香可扔,杨长孺说自己想扔也没有。不仅没有贪污公款,杨长孺从广州离任时,还用俸禄七千缗替农民缴纳了租税。对此,他又写了一首诗(确实是杨万里的亲儿子,诗歌产量真大):“两年枉了鬓霜华,照管南人没一些。七百万钱都不要,脂膏留放小民家。”
虽然父子二人都“视金玉如粪土”,但是年老病弱之际,都只有那一个“仅避风雨,三世无增饰”老房。杨长孺更可怜,“病且死,无衣衾”——连像样的殓材都没有,还好朋友送了几匹好布,清廉一生的杨长孺没有拒绝,安然接受友人馈赠,他说:“此贤者之赐也,衾材无忧矣。”后人称赞杨长孺“门风不坠,可敬可师。”
所谓清节励万世,正是如此。
新闻推荐
重磅!70周岁以上也能考驾照了 需通过记忆力判断力反应力等能力测试
新华社北京10月22日电我国取消申请小型汽车、小型自动挡汽车、轻便摩托车驾驶证70周岁的年龄上限。记者22日从公安部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