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战略关系

澎湃新闻 2020-10-22 10:31 大字

自古以来,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唇齿相依。可以说在地缘政治史上,但凡朝鲜半岛有点风吹草动,中国都有可能卷入其中,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相关战争,比如,1400多年前的隋唐东征,两朝四天子前后用兵十余次,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国家和政权都卷入其中;又如明代万历年间的壬辰援朝抗倭战争,自1588年打到1598年;近代还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如果不从大历史角度来分析,说不清楚朝鲜半岛和中国密切的战略关系。一、从二分法和三段论看东北亚地缘政治结构

中国和朝鲜半岛特殊的地缘关系与东北亚地缘结构有关,这可以用地缘政治学二分法和三段论去理解。

地缘政治学的二分法是政治地理观察法。地缘政治研究大师麦金德提出了海陆相对立的地缘政治研究二分法,认为欧亚大陆是世界地缘政治争夺的中心,是个“大陆岛”,以此为中心形成三层地缘结构,即枢纽地带、边缘地带(或内新月形地带)、“海上世界”的外新月形地带。欧亚大陆内部从蒙古高原到东欧的地带是古代游牧民族横行的通道和基地,即“枢纽地带”或“心脏地带”。古代草原帝国常常攻击大陆沿海的“边缘地带”,而更外围的新月形地带则为海上强国的领地和势力范围,三个部分构成同心圆结构。麦金德还使用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的概念。1943年他发表论文《周围的世界与赢得和平》,动态地修订心脏地带的范围。二战后期美国人斯皮克曼吸收麦金德理论的精华,“倒式”地提出边缘地带控制权的战略价值不亚于大陆内部的枢纽地带,大陆强国和海上强国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可以占据战略优势。斯皮克曼坚持了麦金德提出的权力(力量)二分论和地理上的海、陆、边缘三段论。麦金德重视“心脏地带”,而斯皮克曼却更重视边缘地带。

以地缘政治经典理论来看,东北亚的政治地理结构也可划分为三部分:朝鲜半岛周边包括中国东北地区外侧是海陆过渡地带,具有边缘地带的特征;处于第一岛链的日本是岛国,海洋地带;而中国和西伯利亚属于大陆地带。俄罗斯和美国作为海陆大国是近代才出现在东北亚的,之前西伯利亚近乎权力真空。三种地带的关系要动态的在具体的空间条件中理解。古代中国统一王朝在初创和强盛时期,一旦解决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控制东北地区后,就屏蔽或替代了源自心脏地带并称雄边缘地带的游牧民族大陆强国角色,结果以边缘地带强国的身份填充了大陆强国的位置。因此,在古代东北亚,中国王朝控制的大陆地区、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三个部分常常构成了大陆地带、海洋地带及中间地带三段不同地理区域。在古代,由于大陆地带的权威更具领导力量,因此维持地区地缘结构平衡的原理首要在于构建中间地带和大陆地带的友好关系,一旦发生国际冲突,恢复和平的方式也是如此,而在近代,海上力量突显,海陆不同力量之间的平衡或和平相处成为维持地缘平衡和地区和平的要素。东北亚地区的海陆过渡地带或是说边缘地带在朝鲜半岛,这是东北亚的战略重心。

二、制海权——朝鲜半岛重要的战略价值

正如海权论之父马汉说的:“世界前进的速度和方向主要由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所决定,除此以外,动力的作用下,这种原始素材逐渐被编织到历史之中。”朝鲜半岛的自然环境和海洋环境决定了地缘结构的特性,即制海权在周边具有重要性。

东北亚的战略重心在于边缘地带的朝鲜半岛及其临近海域,而这个重心的内部枢纽在半岛西南部及其周边的黄海和对马海峡。半岛多山少平原,山地和丘陵约占三分之二,山脉多集中于东侧日本海沿岸。半岛北部和东部地势高,西部和南部坡度平缓,形成小的平原和低地。半岛两侧水温也不同,日本海较寒冷,港口条件差。黄海东海一侧海水较温暖,有不冻港,因此良港和下游盆地都集中在西部海岸线,其中以半岛西南部的滨海地带为主,如现代釜山是韩国第一大港口,现代半岛南部和西南部仍是经济发达地带。熊津江口的仁川是现代韩国西海岸最大港口,与山东、辽宁隔海相望。历史上朝鲜通过仁川与清朝进行贸易,而660年苏定方指挥的唐朝跨海远征军就是从仁川登陆,早于麦克阿瑟发动的仁川登陆1290年。历史上极少有登陆战在朝鲜半岛日本海海岸一侧发生,两栖战总是集中在半岛南部近黄海东海侧和对马海峡的良港发生;在日本海海岸发动登陆战,则会面临崖地和山岭阻隔。

黄海是中国海上的国门,也是中国和朝鲜半岛之间的海上战略通道。对马海峡则是日本列岛与朝鲜半岛及亚洲大陆间往来的捷径,也是连接日本海和黄、东二海的战略通道。历史上,海陆军事强国的海军力量是否能够足以掌控黄海和对马海峡制海权,进而跨海投送兵力,影响半岛周边战事局势,在战略上至关重要。为解决高句丽和百济,唐将苏定方曾率超过一千九百艘战船和十二万以上兵力登陆仁川,在东北亚登陆战史上实现了数量上的“空前绝后”;而在东征后期,翻了脸的新罗发展上百艘战船的常备舰队,把不再维持海军的唐朝赶出半岛海岸线。甲午海战使得黄海东海的制海权归于日方,从而加速了清朝的失败。

另外,气候因素也提升了制海权的战略价值,因为半岛的寒冷气候不利于长期陆战,特别是长年行军运输。半岛位于北温带,冬夏季长,温差大。冬天受西伯利亚气团影响,西北季风呼啸而来。七八月为梅雨季节,常有台风掠过引发暴雨、洪灾。陈寅恪曾指出:“中国东北方冀辽之间其雨季在旧历六七月间,而旧历八九月至二三月又为寒冻之时期。故以关中辽远距离之武力而欲制服高丽攻取辽东之地,必在冻期已过雨季未临之短时间获得全胜而后可。否则,雨潦泥泞冰雪寒冻皆于军队士马之进攻糇粮之运输已甚感困难,苟遇一坚持久守之劲敌,必致无功或覆败之祸。” 隋唐辽东有不少沼泽,而山地高原地形占朝鲜半岛面积3/4以上,高句丽、新罗有在交通要道修筑山城的传统,使隋唐军队在辽东陆路每取得一步进展都要付出相当的伤亡代价和时间物资消耗。早寒、沼泽和为数众多的山城构成进军障碍,提高后勤供应难度。尽管古代大陆强国能介入半岛,但一旦因山地和气候所困而与半岛国家进入僵持状态,其优势力量会在寒冷的山地逐渐消耗。历史上,几乎任何一次在朝鲜半岛发生的国际战争都出现了寒冬的僵持与消耗作战。自华北平原出发绕过渤海的陆运线漫长艰难,因此隋唐可以利用海军在半岛南端登陆开辟桥头堡,投送兵力,形成海陆配合的战略态势,降低后勤成本,改变北部山地的僵持。抗美援朝时,中国军事力量发展不平衡,打仗主要靠陆军,美军却可利用海上和空中的优势改善补给,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精神和英勇善战克服万难,艰苦取胜。

三、中国所面临的复杂地缘和政治变局

朝鲜半岛容易成为是海上强国和大陆国家战略博弈的焦点,而半岛与大陆唇齿相依,一旦海上崛起军事强国并入侵朝鲜半岛,中国也不能坐视不管。在唐代,日本一度试图联合高句丽,入侵半岛南部的百济,扶持傀儡政权。公元663年的白江之战,刘仁轨指挥的唐朝军队和百济盟军使日军遭受惨败,以致日本改变国家发展路线,以文化和制度发展为主,全面学习唐朝,放弃干预朝鲜半岛。这为唐朝联合半岛盟国,解决高句丽问题,重建以大陆国家领导的东北亚朝贡体系创造了条件。1592年野心勃勃的丰臣秀吉妄想跨海崛起,侵占朝鲜半岛,进而征服中国,很快打到鸭绿江边。明朝不得不派大军,经历多年苦战,把日军打退。无论唐朝还是明朝,都没有侵吞新罗和朝鲜的想法,只是为自身和盟友的安全而打退海洋国家对边缘地带的侵略,通过恢复地缘结构平衡来重建稳定的和平。

而另一方面,如果朝鲜半岛有强势政权崛起,这对中国和周边的和平同样可能是威胁因素。魏晋南北朝后期,高句丽政权逐渐崛起,控制半岛北部的同时占据了辽东半岛。隋唐建立后,高句丽阳奉阴违,不仅骚扰隋唐边境,还企图称霸半岛,灭亡和唐朝友好的新罗国,这就破坏了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稳定性。隋唐被迫多次东征,损失了许多的士兵和船只,才打垮了高句丽,最终通过和半岛的新罗国缔结朝贡关系来实现长期和平。

显然,历史上中国的周边形势与朝鲜半岛局势有着密切关系,隋唐王朝包括明清王朝对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都是被动卷入的后果。东征前隋唐当政者和后来历代领导者一样都曾也经历过艰难决策。因隋炀帝三次东征都未成功,唐朝建立后不少重臣对东征的反对意见很大,唐太宗力排众议,指出原是中国地方政权的高句丽非平定不可,不然国家威望和边疆安全、国际影响都有问题。由于长期打不下高句丽,唐高宗曾经想放弃在半岛南部百济的阵地,但是前方主将刘仁轨上书力陈多方面军事形势,说明尽管有各种困难,但也是要固守,高宗最终同意,保证了最终胜利的条件。唐朝的国家安全重心在西北而不是在东北,这使得唐朝不能始终把主力投入东征,导致东征断断续续,可是唐朝坚持付出代价,把东征进行到底还是因为东北亚地缘形势事关安全利益。

因此,中国在朝鲜半岛有盟友和战略伙伴非常重要。隋唐时期东北亚地区曾经出现的高句丽王国是隋唐的东邻大患,隋唐王朝和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友好往来,结为盟友。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却联合高句丽和日本,图谋消灭新罗。唐朝廷接受新罗的求救,派苏定方跨海出征占领百济,打退日本侵入军团,然后和新罗联合夹击打垮高句丽。唐朝出兵拯救了新罗,付出过巨大代价,打败过共同敌人,也被新罗出于私心算计过,但是这种合作在一定时期内的确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唐朝打下百济后扶持原王室子弟为领主,动员军队在白江之战中帮助唐军,新罗翻脸后,唐朝也曾试图动员百济力量帮助自己抵抗新罗。而在壬辰援朝抗倭战争中,明朝水军和朝鲜水军共同进行了最关键的露梁海战役,作战中,朝方指挥官李舜臣和明朝指挥官邓子龙双双牺牲。从此,朝鲜把万历皇帝供奉在大东庙中,感恩供奉直到近代,才被高宗之父兴宣大院君废除。

近代国际形势大变,甲午战争时,很多朝鲜高层人士图谋利用中日冲突从中渔翁得利,谋求所谓自身的“独立”,甚至出现不少亲日人士,在甲午战争中不太帮清朝卖力,战后也就逐步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了。当然,清朝争取朝鲜人心不利,也是事实。

四、以大视野、大心胸看朝鲜半岛的历史与现实

东北亚地区,包括朝鲜半岛,两千年来的地缘政治史是一本厚厚的,内容生动、丰富而复杂的国际关系教科书。穿越波澜壮阔的大历史场景,我们更应扩展视野,影响国际关系的最大因素是利益,小伙伴不太听话是常有的现象,这个只能是理性对待,既不要做冤大头,也不要意气用事。两千年来,东北亚改变了很多,旧日的王朝和民族消失了,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文化制度都发生了演变,唯一不变的是地理条件和地缘政治法则,还有人们对奠定稳定和平的期望。用大的心胸去制定大的战略,是东北亚相关国家所需要的。(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最高检发布新规规范 检察院审查案件听证工作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记者陈菲、翟翔)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印发了《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听证工作规定》,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检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