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驾车超速别车泼咖啡案” 为全社会再敲安全警钟

市场星报 2020-10-22 01:11 大字

21日上午,发生在北京某马路的“驾车超速别车泼咖啡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泼咖啡车主涉危险驾驶罪罪名成立,一审被判拘役3个月,罚金6000元。被告人苏某当庭表示认罪认罚。(10月21日央视网)

从案发到宣判刚好一个月,司法机关以高效办案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网络舆论场上,“干得漂亮”“咎由自取”等声音响成一片,甚至有网友称“应再判重些”,足见公众对“路怒症”的憎恶程度。

“路怒”一时爽,后果很严重。相信被告司机肠子都悔青了。除了后悔,还应有后怕。多次超速别车,并向后车挡风玻璃泼洒咖啡,没造成严重后果是万幸,否则,恐怕就不是现在的判决结果了。现实中,因斗气开车造成的家破人亡悲剧并不鲜见,代价之大、教训之痛,令人唏嘘。

因被别车司机的行车记录仪清楚地记录下了案发时的惊险一幕,很多网友围观此事时有很强的“代入感”。但这种“代入感”是有很强的选择性,网友们几乎本能地把被泼咖啡的后车司机想象成了“我”,于是恐惧和愤怒瞬间爆表。

也就是说,在谈论“路怒症”这一社会公害时,网友们似乎总是义愤填膺地谴责别人,而鲜有反躬自省的情形。事实上,“路怒症”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性社会心理疾病,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个群体所特有的问题。谴责别人易,反思自己难,这是网络舆论的一种不可忽视的缺陷。

苏某认罪认罚,显然已经知道错了。这种情况下,舆论一味“痛打落水狗”,看似正义满满,实则有失精准。该案的宣判是一记警钟,但这记警钟不只是敲给被告人的,更是敲给全社会的。路上的车越来越多,驾驶人的耐心越来越少,交通事故几乎每天都在重演,任何人都不能有“看客”心态。

从他人的过错或不幸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才是明智、理智之举,才能少犯错。类似“前车之鉴”不胜枚举,每个在路上开车的人都应深思。

新闻推荐

经济全球化时代 为何他们无法爬出贫困陷阱?

原创维舟维舟一说到“奴隶制”,绝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想到的恐怕都是诸如古代的奴隶社会、近代的奴隶贸易或南北战争前美国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