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 点 1+1维修方案“难产”30年 国宝木塔等不起
观 点 1+1 □贾亮
据新华社报道,有着千年历史的山西应县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大的木结构楼阁式佛塔,是让建筑大师梁思成叫绝的国宝,历经风雨、地震、战争、不当维修,已扭曲变形。可自20世纪90年代初木塔修缮正式立项以来,修缮方案却“难产”近30年。业内专家认为,木塔修缮必须持科学慎重态度,不能任其“自生自灭”,相关部门应勇于担当,形成集中破题的强大合力。
国宝当留,木塔当修。近30年来,从国家文物局到地方相关部门,包括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都为抢救应县木塔做了大量工作。导致修缮方案迟迟未定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应县木塔缺乏足够的研究,无法形成共识。从外观看,应县木塔二层西面屋檐明显下沉,柱子向内倾斜。不修不行,又不知怎么修,陷入尴尬的两难困境。
必须相信专业人士的素养,也不必怀疑文保工作者抢救应县木塔的工作态度,他们对修缮方案的每一个意见建议都是基于科学规律的理性判断;各级文物保护部门犹豫不决,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毕竟修缮方案中的任何一个具体措施不当,都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可倾斜的木塔经不起漫长的等待。“当有相关领域最顶尖的学者、工程师,围绕木塔长期研究攻关,把关键问题搞得清清楚楚时,才会有修缮方案出来”,这是一位文物保护领域学者的期盼。可如果因为没有完美的修缮方案,就一直等下去,倘若哪一天它真的倒下了,那时就算能一比一原样重建起来,又有多大意义呢?从来就没有绝对完美的方案,不能因为对应县木塔研究不够就“从长计议”,不能因为要尊重既有专家意见就畏手畏脚,更不能因怕担责任而什么都不敢干,“等待方案”无异于任其自生自灭。还有比眼睁睁看着它倒下而不作为更大的责任吗?
特事就要特办,只要坚持科学的态度,作充分的论证,进行可行性研究,在权衡利弊后,相关部门要勇于担当、敢于拍板。好比医生去抢救垂危病人,争分夺秒、用尽全力未必能挽回生命,但总比不做任何尝试要好得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最好提前启用容错纠错机制,卸下相关人员的思想包袱,让他们为修缮应县木塔做更多的事儿。 据《北京晚报》
新闻推荐
10月20日,龙门古镇的老人们在祠堂里观看演出,参加迎重阳活动。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即将来临。10月20日,浙江省杭州市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