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修德与用才(一)

广安日报 2020-10-18 00:52 大字

□雷盛成

中国历代圣明的帝王和优秀的政治家都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墨家墨子提倡“尚贤”,认为“尚贤者,政之本也”;道家庄子强调“内圣外王”;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将“尚贤”作为推行“德政”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内容,他所倡导的德政,实质上就是“内圣外王”的贤人政治;儒学亚圣孟子亦认为“尚贤”上可以夺取天下,下可以强国惠民。可见人才对于国家而言是何等重要。而在选拔和使用人才时,又主张把德放在第一位,强调德主才辅。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论语》)即是说人们盛赞千里马,不是赞美它的力气,而是赞美它的品德。孟子更是认为:“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孟子·公孙丑下》)意为爵位、年龄和道德是天下最为尊贵的三样东西。关于德与才的关系,北宋大学者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道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说白了就是“德为才之主,才为德之奴”,这主仆关系不可倒置,倒则生害。曾国藩曾把德喻之为水、喻之为根,把才喻之为波、喻之为枝,波澜的大小在于水之深浅,枝叶的盛衰在于根之荣枯;所谓“能剖心肝以奉至尊,忠至而智亦生焉;能苦筋骸以捍大患,勤至而勇亦生焉”,说的正是德影响和制约才的具备和发挥的道理。那么进而可知,只有德才兼备才是真正的人才。

本文试图通过学习古典文献的相关论述及典章故事,来研究和体会如何修德用才。具体阐述五个方面的问题: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

A 以德修身

即为以高尚的道德来修养自身。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多少人总是徘徊在道德与金钱之间,茫然而不知如何选择,有的人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实,古人早就给出了答案。《大学》说道:“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意思是说德行是根本,而财富只是细枝末节。我们进一步理解,道德修养才是一个人的根本,而财富只是他德行的枝叶、花果和外在显现,一棵树的根延伸到哪里,它的枝叶、花果才可能会延伸到哪里,一个人的德行越高,他拥有的财富可能就会越丰富。《周易·坤》说“君子以厚德载物”,也是同样的道理,即是说崇高的品德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容纳百川,只有道德高尚者才能承担重大任务,如果你的德行不够深厚,即使有了财富、地位、名声,也可能不会保持很久。《大学》进一步说道:“货悖而入者,必悖而出。”意为你的财货是以违背常理的、不正当的方式获得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一定会以不好的方式给败散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义之财,是如何吃进去的,最后必将如何吐出来。同时,古人还总结了钱财败散的四种方式:一是官府没收。如果钱财是贪污受贿、违法乱纪获得,最后东窗事发,自己锒铛入狱,所有的家财将被没收充公。二是天灾毁灭。古人认为不义之财,连老天都不会饶恕,会生发自然灾害予以毁灭。三是盗贼偷窃。认为盗亦有道,不义之财会被侠盗偷走,当今社会被小偷偷出的腐败案例实在太多了。四是不肖子孙败家。由于钱财来得轻松,子孙们往往不会珍惜,会千方百计把钱财败散殆尽,挥霍一空。历史上和现实中,这种案例太多太多。因此,高深的道德修养,能确保我们一帆风顺,为人、为官、经商,概莫能外。

如何做到以德修身,笔者总结为三个方面:有仁爱之心,要克己复礼,行忠恕之道。

有仁爱之心

《论语》说:“仁者爱人。”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强调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爱心。《六韬》说道:“善为国者,御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见之饥寒,则为之哀;见之劳苦,则为之悲。”强调了国君和领导者对待臣民和下属应有恻隐之心,要关心和爱护。《孟子·离娄下》记载: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意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形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仇人。

如何培育仁爱之心?

首先是重“孝”。《论语·学而》说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与。”就是说君子要着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道义自然会产生。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爱,就是仁义之根本。《孝经》说:“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强调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品行的教化都是由孝行派生出来的。《孝经》又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围炉夜话》说“百善孝为先”,因为重“孝”,必然敬父母、爱兄弟、友邻居,必然培养“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世原则。反之,必然树立“以自我为中心,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世方法。正如《战国策》所云:“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以势交者,势倾而交绝;以色交者,花落而爱渝;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

古人在提拔领导干部和使用人才时,十分强调“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孔子语),而不孝者,必然遭到罢免。

清乾隆元年九月,福建漳州总兵李荫樾上奏称,继母顾氏病故,照例应丁忧回籍(乾隆时规定,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二十七个月,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朝廷不发俸禄,称“丁忧”),但自己刚刚上任,加之妻儿无人照料,家境清贫,所以请求允准留任。乾隆帝看折之后,随即痛斥李荫樾“贪恋爵位,而忍忘其亲;公然自奏,而不以为愧”。甚至狠狠地说:“朕从未见世间有此等无耻之人……李荫樾但知有妻子,不知有父母,灭性灭情,无礼无法。诚有玷于圣世,不齿于人伦。”最后下旨将李荫樾革职重处。

其次,应以仁爱之心行惠民之道。《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意思说仁爱的人散财以提高自身的德行而得名,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聚敛财富。这一句话所说的哲理,就是仁人和富人对于财富的一个态度,一个是仗义疏财,一个是唯利是图,而唯利是图就是世俗之人共有的一个价值观和生财之道。《大学》中提出的概念,才是我们应该奉行的标准:仁德才是真正的财富之源,这也进一步阐释了前文引用《大学》中的话:“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古往今来,也有许多正面的例子可以作为比较和参考,范仲淹就是其中之一。他和包拯同朝为官,做穷秀才的时候就心怀善念,后来做了宰相,还把自己的俸禄全部拿出来供养贫寒之人。有一次,他买了苏州的南园作为自己的住宅,后来听风水先生说这个屋子风水特别好,后代可以出公卿,他就想:既然这么好的风水,那不如开办学堂,让苏州人民子弟都能受教育,那么更多的人都会显贵通达。于是就把这座园林捐出来做了学校。范仲淹把自己善良的德行作为自己留给子孙的最大财富,他的四个儿子也继承了他的德行,全部都是宰相、公卿、侍郎,各个道德崇高,地位极高,而且舍财救贫,继承了范仲淹的仁爱品德。一直到现在,范氏一族中,还有许多非常优秀的后人出现。(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上海童话节:线上举行 无处不“云”

本文图片均为“亲子朗读声音档案大征集”中投稿家庭的表演。10月17日,2020上海童话节在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落下帷幕。今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