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共享”出行古代早就流行过

都市女报 2020-10-14 13:53 大字

如今,随着共享单车的大流行,“共享”一词也跟着热了起来。其实,在中国古代,类似共享单车这种租赁模式的出行工具并不鲜见。车、辇、轿、船乃至驴、马、牛等牲畜,都曾是含有“共享”意义的出行工具。

“共享车”

宋代已出现

乘车出行先秦时已很普遍,楚国诗人屈原《离骚》中就有“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的诗句。但最早的车多是官用,即所谓“公车”或“官车”。到战国时,民间用车才多了起来,如南方的楚国、北方的齐国,官民用车均多。

宋代时,像今天这样以“民用”、“代步”为特征的共享模式已开始出现,如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便出现了专供市民阶层租用的“共享车”。据《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到达13世纪末的杭州时,看到“街车”往来驰骋。这种街车并不是使用者个人所有,而是车行的,“那些喜欢游乐的男女常常雇它代步。”

但宋朝民间更常见的“共享车”是氈车,氈车因用毛毡为篷而得名,在轿子未流行之前,男女结婚时,多租用这种车。宋丁昇之《婚礼新编校注·婚礼》“迎亲”条记载:新妇坐氈车,前来亲自迎娶的新郎要站在车边,把车帘掀起来,即所谓“婿至妇氈车后之右,举簾以俟”。“共享轿”

最受新娘青睐

轿子,魏晋时期便有了,是在辇车的基础上发明的,辇车去掉轮子就成了轿子,即古人所说的“人荷而行”。到唐宋时,乘轿出行已很普遍,但多是达官显贵的出行专利。

轿子在宋朝时亦称“檐子”,一般由2人、4人、8人抬着,8人抬的大型轿子,叫“八抬大轿”,上档次,坐的人有面子。发展到宋朝,轿子迅速在民间普及,而且还能共享。宋代有钱的官宦之家大多备有“私家轿”,民间则一般租借“共享轿”。共享轿分两种情形:一是连抬轿子的轿夫一起租用,模式与现在的出租车差不多,出门连车和司机都有了;另一种是只租轿子,自己找人抬,使用临时轿夫。

为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还出现了暖轿和凉轿,暖轿是帷幔遮蔽,可防寒,冬天多用;凉轿用纱作帏,透气凉快,夏天多用。这种类似今天共享单车的“共享轿”很有市场,专门出租轿子的“轿行”或“轿铺”很多,为规范市场秩序,一般都订有“行规”。

一直到民国,民间都喜欢乘共享轿子出行。1919年2月,《申报》有则消息说,当时苏州城有方便乘坐的“藤轿”1200乘,租用时以一里为站,每站60文,而讲究一点的“呢轿”租费为每里3角。

“共享船”

湖边渡口出行工具

唐朝时,租船游西湖便已十分兴盛,唐朝诗人白居易就曾租船夜游西湖并留下《湖上夜饮》诗:“郭外迎人月,湖边醒酒风。谁留使君饮?红烛在舟中。”

宋朝时最出名的“共享船”,也是临安西湖的游船。西湖的游船多为一种叫“瓜皮船”的小舟,北宋文人苏东坡曾两度到杭州做官,常乘瓜皮船游西湖,其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就是一次久雨初晴后,坐瓜皮船游西湖吟出来的。

古代“共享船”用得最多的地方是在渡口。南宋诗人杨万里《甯桥小渡》诗称:“桥坏仍泥滑,舟横隔水呼。岸头危径窄,轿子莫人扶。”诗中的“舟”,就是共享式的渡船。大型的渡船有专业的船工来撑,一般小船多为“自助”。河不宽时,河岸两边悬绳,过河时行人在船上扯拉着绳子过,有的地方因此称之为“扯船”。“共享畜”上“牌照”防盗

古人租借“共享”牲畜更早。如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当年读书时便与同学凑钱买驴出租。几十年后,刘同学君临天下,和大臣们回首昔日的那段共享岁月,感叹不已。

“共享”作为一个新鲜事物,逐渐变成东汉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也有人对共享物品进行破坏,比如把“共享驴”偷回家,或者牵到集市卖掉。刘秀大为恼火,最后又出台了一个管理办法,规定:凡是用于共享的牲口,不管是驴还是马牛,身上必须要烙一个独一无二的印记,借助该烙印不仅可以识别牲口的身份,还可以找到该牲口的归属。这说明那时出行交通工具的烙印有点类似于现代的车牌。

马和牛在中国使用很早,而驴、骡是在汉朝时才引入的,但民间骑驴最多。因为驴比马廉价,唐朝时民间就有养驴出租的。宋王钦若等人编修的《册府元龟》记载,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京兆府上奏:“两京之间,多有百姓僦驴,俗谓之‘驿驴’,往来甚速,有同驿骑。”清顾炎武则在《日知录》中称:“尝考驴之为物,至汉而名,至孝武而得充上林,至孝灵而贵幸。”(综合《北京晚报》《山西晚报》)

新闻推荐

全国登记在册市场主体1.3亿户

据市场监管总局信息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市场主体已达1.3亿户,较去年底增长5.5%。“一网通办”平台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