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 点 1+1医院门前出车祸求助无果 医者伦理和程序规范如何调和?
观 点 1+1 □楷隶
10月7日晚,吉林北湖医院正门外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伤者急需救治,司机及亲属因不懂急救知识,不敢贸然对伤者做处理,三次进入该医院寻求帮助,却无一人出院将伤者拉进医院。理由是医生值班时不能脱岗。无奈之下,司机再次拨打120,等待近40分钟后,120急救车将伤者送往14公里外的吉林大学中日联合医院总院进行救治。
(中新社)
医院门口出车祸有人受伤,却没有一名医护人员就近出面处置。此事一经曝出,便迅速被网友冠以“见危不救”的标签,质疑、讨伐之声不绝于耳。当然了,以涉事医生和护士的立场看,自己不过是恪守程序规范,避免犯错遭罚而已。然而必须重申的是,医院的程序规则,终极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兑现“救死扶伤”的职业使命。若是机械执行教条,舍本逐末,注定错得离谱。
梳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此事的僵局其实很好理解。医院方面主张,“不能脱岗外出”“先把病人送到急诊室”;而司机一方则因为不敢“妄动”,而希望医护人员去现场查看处置……应该说,双方都是基于“让自身责任最小化”的原则在行事,这是一种情有可原的利己和自我保护。大家似乎都没做错,甚至“医护人员不能脱岗”的规定本身也没错,但却最终导致了一个明显荒诞的结果。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
事实上,现代医院的管理,大的趋势确实是业务规定越来越细,纪律、绩效考核越来越严格。在此大背景下,一部分医护人员的“神圣感”“使命感”实则是在消弭的,他们更多变成了“服从者”“执行者”。在规则内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很多时候是要优先于践行“救死扶伤”的医者誓言的。尽管必须承认,北湖医院一事,有节日期间人手紧张、“一人一岗”的特殊性因素在,然而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一些更深层次的信息。
现代社会的医疗从业者,是“医者”,也是“雇员”。在很多场景下,后一种身份反倒会对前一种“角色”产生掣肘。医院门前出车祸司机三次进院求助无果,医护人员“有所不为”显然是为了避险、为了避免动辄得咎。当功利权衡取代了道德热情,当医护人员变得谨小慎微,最需要思考的,恰恰是这一群体所处的职业环境,是不是施加了一种消极的、扭曲的激励?
新闻推荐
不管是在食堂吃午餐,还是选择市场途径解决,职工对于午餐最基本的期待是 “能吃舒服,不浪费就行”
编者按对于中小企业职工、新业态从业者、共享经济从业者、个体从业者等群体来说,“食堂”这个词,在生活的字典里是难以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