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古人之“探月梦”

西安日报 2020-10-01 04:48 大字

□赵柒斤

古人过中秋,除拜月、玩月、赏月等,更想登上月球一探究竟。唐代诗人刘禹锡就表达了这样的心声:“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其实,古人一直在仰望,诸多梦想都围绕“月亮之上”自由飞翔。成书于商周时期的《山海经·大荒西经》,最早记载了传说中的月亮初始状态:“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意思说,帝俊的妻子常羲(即后羿的妻子嫦娥),生了十二个月亮,这才开始给月亮洗澡。

而秦简《归藏》(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则最早描写华夏第一位女航天英雄“嫦娥”奔月的原因及登月后的表现:“昔者桓娥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月……桓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西汉刘安《淮南子》卷六“览冥训”结尾,继续按《归藏》的世界观塑造了女航天员嫦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应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古训。因而,即便是神仙,在危难时刻弃夫单飞同样也会遭到谴责。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嫦娥的形象一直为“弃夫的窃贼”,外表变成“癞蛤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玄幻光辉最为闪耀的《搜神记》卷十四“嫦娥奔月”,依然引用《归藏》所描述,但并没妨碍人们探月、奔月的热情。

浪漫的唐代文人墨客,不仅积极为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嫦娥平反,更不遗余力地描绘月亮和做登月梦。非常同情嫦娥的诗仙李白,喊出“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后,有“小李白”之称的李商隐便点赞说:“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唐代史学家、文学家段成式,则在《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里给嫦娥安上“邻居”:“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开元盛世的到来,再次掀起了人们探月的新高潮,并成功将音乐家李隆基“送”上月宫。江西历史上首位状元、唐卢肇《逸史》云:“开元六年,罗公远中秋侍明皇宫中玩月,以拄杖向空掷之,化为银桥,与帝升桥,寒气侵人,遂至月宫。女仙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上问曲名,曰,霓裳羽衣。上记其音,归作霓裳羽衣曲。”

李隆基的“登月工具”,比嫦娥的“仙药”更接近现代的航天工具——拄杖演变的“运载火箭”。南宋文学家、音乐家王灼《碧鸡漫志》卷三引唐人笔记小说《异人录》和唐宣宗时进士郑嵎《津阳门诗注》曰:“开元六年(718年),上皇与申天师中秋夜同游月中,见一大宫府,榜曰,广寒清虚之府。兵卫守门,不得入。天师引上皇跃超烟雾中,下视玉城,仙人、道士乘云驾鹤往来其间,素娥十馀人,舞笑于广庭大树下,乐音嘈杂清丽。上皇归,编律成音,制霓裳羽衣曲。”操纵李隆基登月之人虽不同,但在传播渠道非常单一的古代,《霓裳羽衣曲》借中秋佳节唱响是不争的事实。唐郑处诲《明皇杂录》、郑棨《开天传信记》等均称,唐明皇一般都会举办宫廷中秋晚会,即便“自蜀回”,也“乘月登楼,命歌《凉州词》《霓裳羽衣》”……

明代神魔小说更丰富了月亮的内容。吴承恩的《西游记》称月亮主人为“太阴星君”,女神嫦娥还有一个小跟班“捣药的玉兔”。许仲琳的《封神榜》则安排商纣王原配姜氏为“太阴星君”。嫦娥与姜氏分别作为两个帝王的原配妻子(皇后),且嫦娥先到月亮之上发展,但最终未能修炼成至尊人物,这似乎与眼下热络的网络玄幻作品的主人公们历经重重磨难,借助“天分机缘”,并最终成就一番大业非常契合。

新闻推荐

2020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发布共识

据新华社海口月29日电29日,正在海南召开的20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发布了《2020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共识》。与会各方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