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将迎“突击消费”?
国庆中秋双节将至,又到了“钱包捂不住”的消费旺季。不过,来自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数据显示,节假日期间的非理性“突击消费”也容易引发预付费合同纠纷。法院提醒,消费者在“买买买”的同时也要擦亮眼睛,并妥善保管好预付款凭据等,方便日后维权。
节假日预付费合同纠纷多集中在三大领域
记者从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了解到,节假日期间预付费合同纠纷多集中在旅游、美容美发、餐饮服务领域。纠纷类型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未订立书面合同,经营者推销办卡时的口头承诺在消费者实际消费时未能兑现。
二是经营者因资金链断裂或经营不善导致门店关停,消费者预付卡中的剩余未消费金额不予退还。
三是经营者提供的格式合同中,特别是关于退费的约定,存在“霸王条款”。
四是经营者未征得消费者同意,不当处理、泄露消费者在预付费办卡时填写的个人信息。
遇到陷阱如何维权?这些证据一定保留!
法院提醒,消费者在十一小长假“集中花钱,突击消费”的氛围中一定要保持理性,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和经济状况,科学理性地选择、购买预付费消费卡。
消费者在办理预付费消费卡时,切忌被销售人员的“花言巧语”、密集广告轰炸洗脑,一定要保持理性,不要在第一次接触销售人员时就仓促决定购买预付卡。尤其是一些新开业的门店机构,需更加慎重。
在准备购买预付费消费卡时,一定要仔细阅读了解合同有关条款,对于没有合同的或者卡面约定过于简单的,要另行签订详细、明确的书面合同。
此外,消费者应妥善保管好预付费消费的合同、预付款凭据,如果是通过微信或支付宝支付,应核对收款商家和合同相对方的身份是否一致,保存好支付界面截图。后续每次消费要求商家提供单次消费凭据,用以核对预付卡内余额,防止多刷或盗刷。
与商家发生纠纷后,及时通过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尽早向有关部门反映,及时维权。 张尼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宋超)自“七五”普法开展以来,全市教育系统不断发挥校园主阵地作用,在师德师风建设、青少年法治教育、构建和谐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