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医生、“唯论文论”这些痼疾怎么破 透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根基工作。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优化医学学科专业结构、推进医学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和医学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
在诸多改革新举措下,缺医生、“唯论文论”……这些长期困扰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痼疾能否破解?
扭转“重治轻防”
全科医生和公卫人才成为重点
我国现有30多万名全科医生,11.5万名公共卫生医师。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下,基层医疗卫生防治能力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显现人才“短板”。
“这暴露出医学人才培养中的结构性问题。”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培训学院执行院长齐学进说,当前医学教育领域普遍存在“重治轻防”现象,尚未完成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至今未建立系统化和规范化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体系。
意见提出,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加快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专家指出,前者着眼于“力度”,后者着眼于“体系”,反映出改革举措的问题导向,兼顾近期和长远发展目标。
意见提出,3年内推动医学院校普遍成立全科医学教学组织机构,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等。
对公卫人才培养,意见提出,依托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并强化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医学院校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的医教研合作,3年内建设30个左右公共卫生实训示范基地等。
“预防为主、医防结合,应首先从教育方面推动。”中国医师协会公共卫生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疾控中心研究生院副院长罗会明说,和临床医学一样,公共卫生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公共卫生核心能力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评估,也必须在实践中去培养、提高。从国家层面,尽快建立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现场流行病学培训(CFETP)等实践能力培训是重要一环。
大幅扩招儿科、麻醉等
四类专业研究生
近年来,不少地方医院缺少儿科、麻醉、感染、重症等专科医生的情况,引发了担忧之声。对此,意见提出,2020年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均须设置麻醉、感染、重症、儿科学科,大幅度扩大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
“对紧缺专业的研究生阶段招生给予倾斜和鼓励,是很好的思路。”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维民说,从教育规律上看,医学本科阶段侧重培养知识全面的通才,研究生阶段才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关键时期,只有让学生在本科基础厚、研究生专业精,才能对口培养出需要的专业人才。
“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是意见对未来人才培养结构指出的新方向。意见提出,要推进基础与临床融通的整合式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支持八年制医学专业毕业生进入博士后流动站。
王维民说,以前医学教育通常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各的”,缺乏整合,改革是要把基础与临床融通,适当拉长培养时间,对多学科复合人才培养有好处,促进高端医学人才临床、科研“两条腿走路”。
破除“唯论文”倾向
毕业后的继续教育迎来突破
医疗系统如何破除“唯论文、唯科研”倾向?我国已形成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在疫情大考下,医务人员实战和掌握新技能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意见提出,深化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改革。特别是前者,意见作出非常细化的表述,例如,面向社会招收的培训对象,在培训合格当年在医疗机构就业,按应届毕业生同等对待;住培合格的本科学历临床医生,与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
“这些规定是临床实践导向在人事政策上的具体体现,是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的重大突破。”齐学进说,随着改革措施的推进,将有力地扭转医学本科毕业生“重研究轻临床、重学历轻能力”的误区,把我国的临床医师培训路径真正转到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的正确道路上来。
王维民说,“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的新定位,将对医学教育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很关心改革措施下一步的落地,希望能出台更多执行性强的具体方案。” (据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
新闻推荐
本报杨凌讯(全媒体记者冯玉龙)响彻三秦走四海,锣鼓敲出幸福来。9月17日上午,杨凌上川口锣鼓赴中国淘宝村博物馆启动仪式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