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是接力也是传承 树立的是品牌更是信念 访上海毅旺塑胶颜料有限公司董事长聂占青

淮河早报 2020-09-28 08:06 大字

本报记者 付莉荣 苏国义 摄影报道

离开故土,到另一个城市打拼,实属不易。多年来,寿县籍企业家们在上海打拼,从零起步,面对艰辛,慢慢扎根土地的感人故事数不胜数。近日,淮南日报全媒体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宣传报道全面启动,采访组赶赴上海实地探访,了解他们励志创业的故事。而上海毅旺塑胶颜料有限公司董事长聂占青父子传承信念,打造民族品牌的历程格外深入人心。

初见聂占青,见他挂着和蔼的笑容,性格平和,语气舒缓,说话娓娓道来,很难将他与一个打拼多年的品牌创始人联系起来。聂占青是寿县人,1988年初到上海,“因为当时家庭贫穷,就来上海打工,给人家开过车,摆过地摊,做过小生意……经历了太多磨难。”

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聂占青接触到了塑胶配色行业,“我当时查阅了很多资料,才知道这个领域涉及面很广泛,未来使用范围很大。”聂占青说,“人们对于塑料的使用率很高,所以这个产业在市场的占有率就很高。我东拼西凑了几万元,决定进行投资。”聂占青表示,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怀揣着一个梦想:一定要把这个民族企业做起来。

“我们最早做配色,后来在原有基础上拓展到色母粒、着色,再到色胶的改性,现在几大板块同时在生产。”聂占青告诉记者,公司是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现在企业里有二十多项实用型专利,两项发明专利,他本人是园区高新企业的党支部书记,还被评为奉贤区道德模范。

说起一路打拼到今天的艰难,聂占青很是感慨。“当年碰到的无数困难其实都是财富。我找所有的亲戚朋友才借到七万元初始资金,开始了自己的梦想。先是花了5000元租了一间厂房,加上一辆QQ 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就是我当初所有的家当。”聂占青介绍道,他请了一个师傅在厂里看着,自己每天出去跑业务,遭到了太多的白眼和冷遇,碰了一次又一次钉子。

“接到的第一笔订单是给人家做20包色粉,15元一包,挣了300块钱,当时觉得特别开心。”聂占青很满足,觉得只要自己的产品质量好,信誉度高,以后会越来越好。没曾想,到了2008年,遭遇了金融危机,一下把他弄蒙了。“一个朋友告诉我,危机就说明危难之后还有机会,所以我更不能放弃,就咬着牙一家家企业跑,为了省钱,经常多买几个包子当早饭和午饭,舍不得买矿泉水,就带个保温瓶,灌一大瓶水,能喝一天,就这样终于挺过去了。”

“2008年之后,我租下了年租金五万元的厂房,有300多平方米,购买了一台小型色母机。2010年,公司搬到了杨王工业园区,厂房面积已达到1000平方米左右。拓展两年后,又搬进了2000平方米的厂房,一台色母机变成了三台。截至2017年,公司每年有近2000万元的产值,而现在一年的产值达到了近亿元。”聂占青说,如今,公司有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和一批生产经验丰富的员工,有核心的技术力量。很多大品牌企业都与公司有长期合作,有的十几年没有间断,这些牢固的合作与深厚的关系既是产品质量的保证,也是聂占青诚信与人格魅力的体现。“我始终相信,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梦想和努力。”

记者采访聂占青时,他的儿子聂小东一直在旁边微笑地听着。也许是切身体会到了父亲打拼的不易,更是受到父亲管理企业的影响,聂小东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成熟。

聂小东今年25岁,2014年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机械设计制造机器自动化专业,2018年毕业后在苏州入职一家世界五百强韩资企业做笔记本开发。工作一年后,他决定辞职,加入毅旺这个大家庭,“我是亲眼看着父亲创立这个企业的,他很务实进取,每一步都是坚持走下来的,每一项产品都是实实在在有工业价值和技术优势的,我想帮他把企业做得更好,这也是我毅然放弃工作回来的原因。”身为公司副总经理的聂小东表示,目前,希望优化管理技术和制度,把相关产品升级,让它们有更好的市场地位,“我会传承父亲的理念,不忘初心,坚守社会责任感,把毅旺做成民族企业的品牌。”

图一:聂占青(右)在和工人说明配色细节。 图二:聂占青(右)在查看生产线。

图三:聂占青父子在讨论配色原料。

新闻推荐

“蜀人原乡文化大讲堂·名家讲坛”第十期在市图书馆举行

本报讯(记者韩成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