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更好保护、传承和发扬大运河文化成共识

安徽工人日报 2020-09-27 03:16 大字

“中国大运河就像长江、黄河、泰山、长城一样,既是地标,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向度。”在日前举行的2020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活动中,著名作家麦家对《工人日报》记者表示。

纵贯祖国南北的中国大运河,已在广袤的神州土地上流淌了2500多年,从南到北奔流3000多公里,孕育着灿烂多彩的运河文化。近年来,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进一步擦亮大运河“世界文化名片”,已逐渐成为国内外政产学研各界关注的焦点。

活动现场两册重回“诞生地”的“文澜阁四库全书”——《居济一得八卷》和《行水金鉴一百七十五卷首一卷》,吸引众多专家学者和观众驻足欣赏。

编纂于清代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之一,与大运河有着不解的缘分。

据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库全书》有不少内容与大运河相关,编纂结束后,《四库全书》分藏于七地,其中五个藏书阁都在大运河沿线。“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火中损失惨重,残缺过半,经由几任浙江藏书家努力才最终完成了补抄。”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评论家李敬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仅需要把一些“好东西”“老东西”展示出来,“最重要的是要使中国大运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一条河。”

在麦家看来,下一步大运河应增加其观赏性,不断让大运河“活起来”,“艺术家应当更多把感情投放到大运河里,走到运河边写出一批和大运河有关的作品。这是我们民族的故事,希望不仅我们在看,世界人也都来看。”

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单威则表示,时至今日,贯穿8个省市的大运河,在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中仍发挥重要作用,大运河文化的迷人之处就在于故事仍在继续。

新闻推荐

交大研究团队揭秘:桂花香是什么香?为何我们能闻香识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秋风起,桂花香。桂花香到底是何种香气?为何人们能够“闻香识花”?上海交通大学食品风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