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没有谁可以做一个高枕无忧的旁观者 读夏明方《文明的“双相”》

拂晓报 2020-09-23 10:10 大字

□刘敬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有道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然而,任谁也无法预料,明天和意外,哪一个更先来临。所以,谈及大旱、饥荒、地震、洪水、疫病等种种具有随机性、偶然性和突发性的自然灾害话题,市井百姓也好,专家学者也罢,总是面色沉凝而愀然摇首,一如此际,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新世纪以来全球人类最大的“黑天鹅事件”背景下,捧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及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与生态史研究中心主任夏明方先生的新著《文明的“双相”》,我虽眼界大开,若醍醐灌顶,但亦正如先生所指出的,“毕竟还是没有意识到这一场生存危机来得如此迅猛,如此惨烈,持续时间如此之长,且最不能忍受的是,还没有人确切地知晓它究竟何时终了,而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秩序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故尔,我心依然惴惴。

全书主要收录了作者历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譬如论文、心得等)、讲话稿、访谈录及其为同仁、后学等的专业著作所作的序跋等,分作6个专题:把不确定性带入历史、抹不掉的印记、山水之间、救荒活民、现实的历史之境、与灾害同行。虽说“术业有专攻”,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但此书的最大特点却是,之于我等名符其实的“外行”,也能或多或少地窥出一些“门道”,从而改变认知,不断反思,以致彻头彻尾地转变原先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实践,因为一定意义上而言,“灾害、死亡、不确定性,与其说是历史的偶然,不如说就是历史的本身;与其说是历史大潮中的一朵朵浪花,还不如说是激荡历史大潮的伟力。它看起来是人类历史的非常态,实际则是自然或社会生态的常态化内在构造之特殊显现而已。”作者的语言并非想象中的佶屈聱牙,更非故弄玄虚,一组组数字虽然冰冷,却是史上记载、有据可查且震撼人心的铁的事实,方法与结论亦由此而生,在沉重与严肃的孜孜探研背后,跳动的却是作者的一颗爱国忧民、不畏艰险、执著攀登、献身科学的赤子之心。

实际上,此书还有一个副题——“灾害与历史的缠绕”。没错,亘古及今,灾害与历史总是形影不离,可谓“剪不断,理还乱”,以致让世人谈“灾”色变,代代纠结。因为疫病、灾害这些出没无常的“恶伙伴”,没有谁可以做一个高枕无忧的旁观者,面对各种各样的灾害“犹如挥之不去的巨灵,以其铁一般的无情逻辑和不可遏制的驱动力,把自身深深地刻进了历史的进程之中”,我们能做的,不是暂时地逃避,不是侥幸地活命,更不是无知地抱怨与无望地自虐,而是要痛定思痛,科学直面,就像至今依然肆虐国外的新冠之疫,终是“驱动着全国上下,以改革开放以来未曾有过的壮烈情怀,对自身、对家国、对全人类,以及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地球共同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展开了一场空前规模的深刻反思”,也正是因为国家领导人的决策英明,行动果决,措施有力,加上全国各阶层联动共防,日守夜盯,吾国抗击新冠疫情也才有了今天令人感慨万分的局面……作者谆谆告诫你我:“只有自觉地学会与病毒共存,与不确定性共处,向灾害学习,才有可能摸索出一条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正道。”

先哲有言,福祸相依。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大自然中四伏的危机虽不可避免,往往却又是人类社会演进的不可忽视的无形动力,即文明的“双相”中的另一“相”,而如何应对危机,如何将危机引导向一个积极的正面的发展轨道上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恰如作者在《生态学视野下的“非典”问题》中所指出的,危机只不过是“以一种极端的形式把在正常状态下潜藏不见的各种自然、社会症结以及各种力量之间的碰撞充分地暴露出来,这就使我们有可能更清晰地勾勒出各种自然、社会力量的深层关系和基本特征,并由此去探求更科学、更有效的应对方略”。作者也由此进一步详细剖析了坦然面对生存危机、生态危机,能汲取灾害危机留给人类的教训,在目前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10种关系,以免走向“倒退性危机”。

“人类的文明一经发韧,便有如江河归海,百折不回。”虽然灾害与历史如缠绵的恋人,直至目前,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种社会制度能够完全避免自然灾害的袭击,但正若作者所强调的,“人类也恰恰是在不断发展着的灾害过程之中来不断发展着人类自身的,君不见中华民族,这个一向被外国人称之为‘饥荒的国度’,不也正是以其五千年悠长的历史和辉煌的文明而举世瞩目吗?”没错,或许这才是历史的辩证法之本质吧。

新闻推荐

四合院里的“北京记忆”

9月22日,北京市东城区景山街道市民文化中心,北京绒鸟(绒花)传人蔡志伟教学员做绒花。该文化中心位于一个两进式的四合院内,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