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老年人受困“数字鸿沟”,别把问题都推给新技术

安徽工人日报 2020-09-23 03:38 大字

扫码点餐、在线挂号、网购车票、网约车出行……移动互联网时代,不收现金、打不着车、没有健康码无法乘坐公交车的尴尬场景,给老年人带来一道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老年人如何适应,谁来帮助老年人,这是摆在社会面前的一道必解的题。(见9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不少案例表明,老年人似乎正在被互联网时代遗忘,成为“互联网难民”。相关数据也可以佐证: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人,但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6.7%。到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54亿人。这意味着,接近2亿老年人没搭上互联网快车。

不过,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真正遗忘老年人的是发明、使用、管理新技术、新产品的人,是参与相关制度设计的人未能充分考虑到老年群体的现实特征。

一方面,由于年轻人是互联网技术和产品的主要使用人群,消费能力更强,消费规模也更大,互联网公司的新技术、新产品从研发、设计到推广的各个环节往往都以年轻用户为核心,很少考虑老年用户的体验,所以,才会造成新技术、新产品对老年群体不友好的状况。

另一方面,无法预约挂号、没有健康码不能乘坐公交车、不会使用购票软件买车票等问题,看起来是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不会下载和使用相关应用造成的,但如果有关方面在制度设计环节将老年群体的特征考虑进去,给他们更多线下操作的选择,完全可以避免他们的尴尬。

此外,当一部分老年人想要主动融入互联网生活的时候,子女、社会又缺乏足够的耐心教他们如何使用。

因此,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问题,表面上看是技术触达不畅的问题,实则是老龄化社会众多问题的一个延伸。互联网技术并不是“鸿沟”的罪魁祸首,而是将本来就横亘在老年人和社会之间的“鸿沟”放大了。

要想帮老年人跨过“数字鸿沟”,一方面,让老年人拥抱互联网生活。技术是冰冷的,但人是有温度的。子女、社区、公益组织可以更耐心地帮助老年人接触和使用新技术、新产品。比如,一位老奶奶不会使用手机,其女儿将来电铃音设置成“电话在响,请翻开手机,摁绿色键。”这让她熟能生巧。一些社区也专门针对老年人开展了使用数字化设备的培训。

另一方面,给老年人更多选择。并不是所有老年人都有时间、机会、能力去融入互联网,对这部分群体,社会应该给予格外的关照。一些城市正在做出改变。比如,广州表示,力争所有医疗机构开辟老年人优先挂号、就医等绿色通道。在北京的一些超市和医院,老年人如没有智能手机导致无法扫码登记健康信息,可以在工作人员帮助下登记身份证、电话、住址等信息。

据预测,202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到2050年将接近5亿。在互联网技术和产品日新月异,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下,“数字鸿沟”几乎是不可能填平的。社会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为这些老年群体兜底,把尊老的优良传统细化到社会管理的每个细节中。现实点说,爱幼是为了国家和小家的未来,而尊老则是为了自己的未来。

新闻推荐

【社评】“8年花了10多亿”,这样的生态修复教训太沉重

让环评、审批等制度约束成为强硬的“守门人”,将生态环境污染案件拦在其“出生”之前,遏制某些地方的乱决策、瞎指挥。不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