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临汾路街道成为上海首个成规模批量化推进电梯加装街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悬空老人”的幸福落了地

安徽工人日报 2020-09-22 03:39 大字

一级级台阶,看似普通,但对腿脚不好的老年人来说,却好似天堑。为了让“悬空老人”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上海临汾路街道连续2年将“支持老公房加装电梯”列为街道一号工程,推动加装电梯从“个案”走向“量产”,成为上海第一个成规模批量化推进电梯加装街道。

作为一个老年人占比高达40%以上的老旧街道,如今,临汾路街道启用、在建、在批的加装电梯达到61台,辖区范围内17个无电梯居民区有16个实现加装电梯零的突破,越来越多的“悬空老人”感受到脚踏实地的幸福。

几代“悬空老人”下楼不再难

郁惠芳今年已是94岁高龄,每次下楼需要两个人同时协助,扶着一步一步下台阶,从6楼下到一楼最长要30分钟,每次需要看病时都要找人帮忙才能下楼。而与她一起居住的儿子仇庆是位已75岁的老人,膝盖骨上生了骨刺,下楼梯时非常疼痛。

在仇庆的印象里,因为上下楼不方便,他所在的住宅楼里,几年没下过一次楼的老人不止一两个。“要是有台电梯就好了。”这是临汾路街道许多老年居民最大的愿望。

临汾路街道自治办主任陈黛静说,为了让居民早日用上电梯,临汾路街道党工委决定,把临汾小区1号楼列为街道首个电梯加装试点。2015年,临汾小区第一台加装电梯在1号楼初现雏形。后来,历时4年,经两次施工方案修改,最终于2019年年初投入使用,赢得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在前去观摩学习的居民中,住在12号楼5楼的施文跃便是其中一个。在分析了1号楼电梯加装过程中的利弊后,施文跃和邻居们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统一共识、收齐费用等关键事项。2019年年底,临汾小区第二台电梯在施文跃所在的住宅楼建成启用,耗时不足一年。“我家交了不到6万元,楼里的邻居80%是退休人员,都有需求,大家都觉得这钱花得值。”

电梯装上了,郁惠芳老人3年来第一次主动下楼,来到社区花园散散心,和周围邻居打招呼问好。邻居们都为她走出来感到开心,“加装电梯是真正为民服务的实事工程”。

“123”工作法赋能提速

从“0”到“1”历时4年,从“1”到“61”缩短至1年多。临汾路街道电梯加装提速的背后,是一套行之有效的“123”工作法。

其中,“1”指的是一个加梯工作室;“2”指的是两本指导手册——“小红书”和“小蓝书”,“小红书”是群众工作指导手册,“小蓝书”是专业技术指导手册;“3”是指3个平台:在街道层面成立“增梯专项领导小组”,在居民区层面按照“一居一支部”的原则成立临时党支部,在楼组层面组建“楼组议事会”并将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施工单位及居民代表和律师、民警等纳入其中。

临汾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兴军介绍,在选优配强居民区书记、主任的同时,街道还选派优秀机关干部担任电梯加装临时党支部书记,吸纳社区“三驾马车”骨干和专业机构力量为支部成员,建立起充分了解和把握群众需求的感情纽带。

近年来,临汾路街道积极回应群众“急难盼愁”问题,把功夫下在平时,利用政府投入资金,集中实施了翻新房屋立面、小区道路拓宽、二次供水改造、架空线入地等“美丽家园”项目建设,逐步增强居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电梯加装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电梯有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电梯后续管理、楼道治理问题。临汾路街道相关基层党组织与物业服务公司签订了“红色家园建设结对共建协议书”,解决了居民们使用电梯的后顾之忧。

用邻里情办暖心事

在老公房加装电梯,涉及面较广,曾是“社区治理第一难”。其中,住在一楼的居民的意见至关重要。

“张先生是一楼居民,楼上老人重病,他把老人背下楼,深感‘悬空老人’之痛,主动发起了安装电梯,这样的居民不在少数。”陈黛静介绍说,临汾小区电梯加装之所以能实现规模化提速,除了街道实施“123”工作法这一重要“法宝”外,还靠一样“秘密武器”——邻里情,以邻里情作“润滑剂”,把电梯加装办成暖心工程。

一户住在5楼的居民由于家庭生活困难,无法承担5万余元的电梯加装费用,但其对电梯加装工程又十分支持,也非常希望参与。在社区党总支的协调下,自管会小组一同协商,最后制订了分期付款的方案——楼组居民主动提出帮该居民先行垫资,该居民再以每月支付500元的方式付款。

“期待电梯加装速度再快些,让更多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早日‘下楼’。”临汾路375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吕文洁说。

新闻推荐

阳澄湖大闸蟹开捕 蟹农现场表演6秒扎蟹

扫码观看视频回放9月21日,江苏苏州阳澄湖大闸蟹开捕,记者来到蟹农工作间查看绑蟹情况。蟹农查凤英称,自己最快时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