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北京市东城区探索胡同更新改造路径,抓好精细化管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老胡同居民过上新生活

安徽工人日报 2020-09-21 02:46 大字

开栏的话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一座座城市持续崛起,一个个县城、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身边的幸福变化正在成为最美好的时代故事。本报记者深入城乡一线,聚焦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记录人民群众为拔掉穷根、过上好日子的拼搏奉献,展现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今日起,本报开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专栏,敬请垂注。

秋高气爽,青砖灰瓦,绿植点缀,不时走过三两游人。近几年,得益于老城胡同的更新改造,北京市东城区雨儿胡同的环境变美了,居民的生活也大变样。

“架空线入地”让天空亮起来,“胡同不停车”让街巷静下来,“共生院”“厕所革命”让生活更加和谐便利……70岁的崇宝财在雨儿胡同住了大半辈子,他感慨地说:“这两年,我家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胡同焕新的背后是北京老城的复兴。北京市东城区辖区内14个街道的504条胡同位于老城内,其中,历史文化街区有348条,占全区胡同总数的69%。如今,胡同实现了华丽转身,留住了老北京的记忆,老胡同里的居民也过上了新生活。

“共生院”里的胡同人家

崇宝财所住的30号院是一座公房院,原是清朝值年旗衙门马厩所在地,总面积300平方米,有3排房,过去住了14户居民。“一家三四口人挤在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院子里到处是私搭乱建,没有厕所,生活很不方便。”居民们回忆说。

2015年起,东城区以南锣鼓巷地区雨儿、帽儿、蓑衣、福祥4条胡同为试点,通过“申请式腾退”的创新政策,把选择权交给胡同居民,自愿决定去留。同时,坚持“共生院”的修缮定位,利用腾退房屋改建厨卫浴设施,对院落进行保护和改造,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留住胡同四合院肌理、老城生活方式,并通过新型业态的引入,实现建筑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负责30号院改造的吴晨向记者介绍说。

改造后,30号院成为一座散发古韵、新老共生的“共生院”。院外,红门铜环、月白灰墙;院内,3排房子古色古香,改造为公共服务空间。居民可以在此读书看报、议事协商、开展文化活动,举办居民自治活动。

出于对四合院的喜爱,包括崇宝财家在内的两户居民留住了下来。如今,崇宝财家里现代设施一应俱全,白墙地砖干净整洁,厨房卫生间方便卫生。有空时,他喜欢坐在院里的廊架下,欣赏园林小景。“天棚鱼缸石榴树”的四合院景致,渐渐回归,胡同居民也迎来了现代生活。

胡同文脉续新风

毗邻天安门广场的前门东区,曾经商贾云集、梨园名角荟萃、会馆众多,是北京最有代表性的老街区之一。然而,随着城市发展,房屋年久失修,市政设施落后,昔日的胡同风貌一度衰落。

如何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和改造?遵循“老城不能再拆了”这一胡同更新改造基本原则,东城区注意保留胡同特色,“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72岁的朱茂锦住在前门街道草厂四条胡同,他回忆胡同最窄处不到一米,大型施工车辆无法进入,很多设备运输都靠肩挑人扛。

改造后,“水穿街巷、庭院人家”历史景观重现,老城的文化脉络也得到了延续。东城区实施“文化强区”战略,集中塑造培育南锣鼓巷、雍和宫—国子监、张自忠路南、东四三条至八条、东四南、鲜鱼口6片“历史文化精华区”。

新兴业态和新居民的进入,为胡同带来了新的经济活力和文化气息。胡同里的创意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隆福寺文化经济圈、“77”文创园、南锣鼓巷文化经济带及前门西打磨厂“西打工坊”、青龙胡同文化创新一条街等项目实施,让历史文脉与时代新风交相辉映。

共建共治共享

即便在早晚高峰时段,西堂子胡同也基本只有人和自行车通行,见不到停着的机动车。

“早些年,这条胡同可没这么清静。”胡同的老住户老杨记得,以往这条胡同总是停满了机动车,居民出行的空间被极大地挤占。

2018年,东华门街道在王府井地区开展了“不停车街区”整治工作,西堂子胡同也在整治范围内。经过协商,胡同里规划了公共停车位,统计了有车居民的情况,每人每月收100元的停车费,聘请了安保人员管理停车。

这是东城区“共建共治共管”新模式的缩影。近年来,东城区通过建立多功能的社区治理空间,运用“社区议事厅”“小院议事厅”“开放空间讨论会”等多种方式,搭建居民议事平台,在“街巷长”制基础上形成并推广一系列公众参与平台,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同时,东城区也是北京市第一个实现“小巷管家”和“周末卫生大扫除活动”全覆盖的地区。

今年疫情期间,街道社区干部以及胡同居民,积极加入“东城社工”队伍,精细化防控疫情。胡同居民都说,参与社区自治活动,不仅增强了胡同主人翁感,还增强了参与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新闻推荐

传承古法技艺

近日,在河南省夏邑县,张旭将月饼上炉。31岁的他已是老字号月饼品牌的掌门人。他坚持古法技艺,经过拌馅等十多道工序,以传统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