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笔与学院工笔画教学
□孟哲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画进入新的飞速发展时期。尤其中国工笔画的发展渐入佳境,黄金期加速到来。中国工笔画经历宋元时期的辉煌之后,由于社会主流文化变迁及时代发展背景变化等因素,进入停滞不前甚至逐渐沉寂的境遇。随着后期文人画诗意情怀表达的兴起,类似实用价值占主导的工笔画发展更是雪上加霜,逐渐淡出主流文化阶层的关注,陷入偏离主流艺术创作轨道的尴尬境地。
明清时期,工笔画在服务宫廷职能及民间宗教信仰功用中虽得以发展,却难以再现唐宋时期工笔画成就的主流地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与工笔画本身对技巧层面的过度依赖分不开,文人画的情感注入在工笔画创作中未能得到充分体现。从历史演变看,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承载量逐步增加,并得到蓬勃发展,与传统文人的创作语境及表达理想不谋而合,这正加速了工笔画对文化状态的不适应并进入低潮。在清代,西方东渡的部分宫廷画家,以郎世宁等为代表尝试将西洋画的写实技法与中国传统工笔画的绘制方式嫁接,这种杂糅的图式当时曾获宫廷贵族的认可和青睐。但由于中国传统士文化的美学土壤在文人身上的浸润,使这种靠嫁接组合的画法脱离地气,最终未能进入主流士大夫阶层的认同范畴,而后更是进入等待机遇的漫长休眠期。
新中国成立后,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思潮对学院教学的影响,促成改革开放后中国画专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西方写实造型基础在中国绘画中的运用和经验的积累。上世纪80年代末,陆续涌现出何家英等一批具有现实关怀及大美追求的优秀工笔画家。随着现代艺术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工笔画家对其接受程度的加深,画家们在各自的知识认知、审美教育背景及文化发展变迁的渲染前提下,各自在工笔画创作中进行新的反思与探究,继承、挖掘传统工笔画表现手法,并与自我精神层面最大程度地结合,从而呈现出一派变革生机。而伴随南京地区以江宏伟、徐累、张见、高茜等画家为代表的数次学术展览,逐步明晰了工笔画一种新面貌的呈现。这种面貌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快速推进,生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一代工笔画家也快速成长起来。
在工笔画家与理论家的共同推动下,“新工笔”应运而生。它既代表一种新面貌、新画风的呈现,更可看作一场新工笔画艺术运动的蓬勃兴起。那么,新工笔“新”在哪?新工笔经历十几年发展至今,对它已有一些初步定义,这些对目前学院工笔画教学也将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新工笔画家张见先生在总结新工笔时曾说到“观念先行”四字,创作观念的表达是一件艺术作品首要的元素,这也正是新工笔之所以新的最突出特点,是与以往工笔画创作的根本区别所在。工笔画创作不管古典审美占主导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现实主义题材占主导,基本脱离不了自然主义审美状态,它重点表现对象自身的美感,表现对生命力的赞扬。而新工笔画家在创作中是朝着相反的方向,有些甚至是反自然主义的。新工笔作品画面中的形象也许与表达主题毫无关联,却又通过气氛、场景的假设及概念的植入,给人造成更深刻的思考,让观者进入一种无限的遐想空间并无限延展。之前的工笔画创作喜欢为观者塑造一种理想化的答案,新工笔则更喜欢让观者进入沉溺式的思索状态之中,其作品中的内容除导入价值外,也会让观者通过已有视觉情感体验,被画家采用一种含蓄、委婉和迂回的方式带入一种假设之中。在这如迷宫般的缠绕绵延之中,观者找寻答案,会有“原来如此”的顿悟式的惊奇发现。观者身在其中,并不断发现隐藏在画面背后的秘语。这正是创作者在作品创作之初,便已贯入其中的观念“密码”。
新工笔技术层面的进一步拓展,也是新工笔“新”的一个要素。比如在作品构图方面、在色彩运用方面等,都有了进一步拓宽和改变,也不乏颠覆式的大胆尝试探索。在创作构图方式中,有些不再遵循古典传统审美的调式,甚至走向一种更加当代的平均节奏,与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充分融合,形成西方当代和民族特色兼具的主观呈现方式。新工笔创作与时代审美的结合,还反映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在遵循传统基础上,会有步子迈得更大的尝试,甚至对以往禁忌和界限的突破。新工笔色彩的运用不仅限于传统的“随类赋彩”,还可更敏感地夸大画家对作品内容表达期待的色彩选择及倾向。当然,造型方面也已不再局限于写实或抽象、东方或西方、传统或当代等的束缚,而是坚持广采众长、为我所用的原则,以一种更有意味的形式展现。这也为新工笔创作的内容和形式打开更广阔的自由天地,使工笔画创作向前迈进。
新工笔在工笔画的创作发展方面有更多突破,但也要认识到它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新工笔在“新”的前提下,并没有抛弃或损失以往工笔画所具有的独特质感和精髓所在。在原有基础上,新工笔附加了更具当代性的概念及观念的表达,以更加当代的面貌呈现。画家在预先设定的观念表达中,加入更多不可预知的氛围渲染,以达到艺术作品欣赏“再创造”的理想效果。
近年来,伴随新工笔作品展览的不断增多,特别在青年创作及欣赏群体中获得极大反响。同时,新工笔创作群体也逐步走向成熟,创作风格日臻完善并散发着独特魅力,与观众一起构成时代审美风尚,并进一步完成创作者的专业使命。学院专业教学中的学生群体,正处于对人生、对未来充满幻想和憧憬的阶段,这正与新工笔画家的探索之路不谋而合。我们必须发掘、利用好新工笔发展给工笔画创作及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共同推进工笔画变革思潮,以形成中国工笔画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新闻推荐
本报讯(农民日报记者杨久栋)9月12日,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印迹乡村丰收之旅”系列活动在北京市延庆区王家堡村正式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