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昔日“穷山窝” 今朝“网红地”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高原藏族贫困乡的绿色致富路

安徽工人日报 2020-09-14 02:08 大字

边麻花是青藏高原浅脑山地区随处可见的一种野生灌木植物,开黄色和白色的小碎花。每到夏季,边麻沟里边麻花开,漫山遍野。边麻沟,因花得名,因穷出名。

立夏已过,这里才出冬入春。平均海拔2800米的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村民们世代饱受霜冻、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困扰,与贫困不懈抗争。

山间,树木成荫;田园,花香扑鼻;村庄,景色宜人。近年来,朔北藏族乡打造以“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景点”的花海农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一幅幅美丽画卷,承载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也成为推进高原藏族乡村绿色发展的最美注脚。

荒坡变花海,“穷山窝”成“网红”景点

“5年前,这个少数民族村人均收入仅千元,全村不到200户村民中就有90多个单身汉。”大通县朔北藏族乡党委书记黄玉珍介绍说,因地处半脑山地区,交通偏远,经济条件非常落后,边麻沟成为出了名的“穷山窝”。

“村子海拔高,到处是坡地,不适合搞种植,村里没草场,搞养殖也行不通。”2014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培东一筹莫展。

遍地边麻花,山野好风光。2015年夏天,几名韩国游客辗转来到边麻沟村,被这里淳朴自然的风光吸引了,住下就舍不得走。

见此情形,李培东茅塞顿开:“遍地盛开的边麻花,郁郁葱葱的天然松树林,村民天天看不觉得稀罕,在从大城市来的游客眼里却是个宝。”

守着青山绿水,却过着穷日子,能不能“靠山吃山”?李培东带着村两委班子通过考察论证,挨家挨户征求村民意见,最终确定了依托村里森林资源打造乡村花海、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思路。

边麻花虽多,但花期不长,建景区还得培育更多花草。经过几年努力,800多亩的山坡上种满了薰衣草、鲁冰花、海棠、榆叶梅、马鞭草等观赏性宿根花卉,一次栽培,多年开花。在亩产不到300斤粮食的坡地里,生出一座远近闻名的“花海农庄”。

每年6月至10月,“花海”里不同花卉依次绽放,加上随处可见的边麻花,边麻沟成为游人如织的“网红”景点。

“每到周末,一批批从西宁等城市自驾来的游客到‘花海’赏花郊游,来晚了还上不了山。”李培东说。

荒山变花海,收入年年高。2019年,边麻沟“花海”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景区收入达430万元。仅160多户的边麻沟村建有农家院63家,家庭宾馆15家。

边麻沟花海的富民效应也不断外溢。朔北藏族乡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在边麻沟建起20多栋小木屋,接待游客住宿,经营收入50%用于邻近10个村集体和225户贫困户分红。

乡村变景区,村民吃上“旅游饭”

“在外打工,不如在村里搞旅游。”已脱贫的东至沟村民赵文科在自己的农家院里忙得不亦乐乎,“在家门口做生意,不仅收入翻了番,还能照顾家人,这都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2016年,赵文科通过自筹资金结合产业扶贫项目补助的方式创业脱贫,从蔬菜生意到种植藏药材再到开农家乐,幸福的事业蒸蒸日上。

2015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赵文科,如今不仅自己脱了贫,他的“屯田合作社”承包本村耕地100余亩,种植了当归、蔬菜、油菜、小麦等作物,雇佣劳动力500余人(次),夫妻二人年创收10万余元。

“村里旅游越来越红火,我承包的餐厅生意也越来越好,旺季每天的收入就有2000多元,一天的收入比以前打工一个月的都多。”赵文科充满信心地说,“家里人吃得饱穿得暖,孩子能上得了学,老人能看得起病,这就是我们心中的小康生活。”

昔日的贫困乡村变成了集农家观光、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景区。同赵文科一样,外出务工的村民们纷纷回村办起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

“贫困帽摘了,致富梦圆了,大家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黄玉珍说。

贫困户马德莲依靠政府扶贫贷款改造自家房屋,建起了农家乐,每年家庭收入能达到10万元,每天可接待游客200余人,提供农家菜肴15桌。

“住的比以前舒适,穿的比以前干净,挣的比以前多,日子一天比一天充满希望,我感到很满意、很幸福。”谈起她所向往的小康生活,马德莲激动地说。

自助游、农家乐、民宿、特色小吃摊位……近年来,乡村休闲旅游扶贫项目带动窎沟片区10个村发展农家乐70户、农家宾馆15户,带动255户、765名贫困人口持续增收脱贫。

新闻推荐

万里长城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敌楼正式开放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张漫子魏梦佳)经文物抢修、基础设施提升、环境治理等工作,万里长城中建筑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敌楼——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