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表情 人民城市:何建明笔下的上海抗疫全景图
“2020年1月19日,上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0”记录,到2020年3月3日,上海市宣布这一天本地确诊感染者为“0”,而且这个记录,一直到我这本书截稿为止。43天,从“0”到“0”,我和2400多万上海人民一起度过和经历了这场从困惑迷茫、焦虑万分,到孤独恐惧、欲哭无泪,再到树立信心,全力抗击和夺取全面胜利的战“疫”全过程。”
——何建明《上海表情》
庚子鼠年来临前,何建明因工作安排来到上海。此时的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已然爆发,八百多公里外的上海也已出现“一号病人”。很快,全国疫情形势陡然严峻,何建明滞留上海——这位亲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重大公共事件的报告文学老将正面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不过这次“战场”不在武汉,而在上海——24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国际化都市、长三角地区的心腹,更是国内外专家担忧的“第二个疫情爆发地”。
在困居上海的两个月里,何建明观察、采访,写下40余万纪实文字,全方位纪录了上海这座城市迅速响应、井然有序投入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全过程。目前,《第一时间——写在春天里的上海报告》《上海表情》已先后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9月11日下午,“上海表情 人民城市——何建明抗疫作品研讨会”在上海市作协举办,会上何建明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的初衷与心情并透露:抗疫作品《城市猎毒者》将由上海科技出版社推出。
何建明在现场发言
报告文学家的问题意识:“上海为什么是上海?”“上海为什么能?”
“何建明的作品有很强的问题导向性,这是大作家和普通作家的差别。别看有很多人写了很多东西,但让人感觉很薄,特别是读报告文学作品。小说是需要把玩的,但报告文学是不可以把玩的。为什么这本书写得比较厚,那本书写得比较薄,你在字里行间、表述当中有没有比表面上更深的东西。”正如原作家出版社总编张陵所说,问题意识贯穿了何建明抗疫作品的始终——上海为何能在疫情大考中从容应对,创造出“上海方案”、“上海经验”?是何建明写作的出发点,也是读者阅读过后了然于胸的基本道理。
《第一时间》与《上海表情》分别从上海抗疫全局和作家个人见闻两个角度回答了“上海为什么能”的问题。尤其在《上海表情》中,何建明采用了纪实性散文的笔法,将感情灌注于个人化的叙事之中,刻画出上海抗疫期间百姓的种种表情。何建明谈到:“包括我自己在内,外地人会挑上海人的“毛病”,但这次疫情中,上海人这些“毛病”都成为了优势、成为素质、成为战胜疫情最强大的力量,就是人民群众自觉的那种细致、那种精道、那种相互之间的关照,这真是文学要关注的。我就从老百姓表情当中,我深深感受到这一点。”他将在疫情期间经历的凡人小事和人间大爱,转化成对上海的致敬和礼赞。
《第一时间》书封
《上海表情》书封
人民作家书写人民城市
在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看来,何建明的几部抗疫作品一如既往地延续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写作观念。“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人民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冲突和挣扎,所以他一直在进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这二十多年都是在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来丰富自己,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作。他总是把精气神、把人民最闪光的一面挖掘出来,把他们的喜怒哀乐、愤怒、人生付诸于他的作品中。《第一时间》我们读到这样一些人物,这些人民确实不是符号。” 上海疾控中心、上海公共卫生中心的专家们、医生护士们,奋战在社区抗疫一线的基层防疫人员们,都构成了何建明笔下上海抗疫的主角。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上海文坛涌现出一批体现上海城市精神并且具备抚慰人心、鼓舞士气功能的作品,而何建明的《上海表情》《第一时间》无疑是其中的佼佼之作。何建明无论是困滞在浦东的酒店,抑或冲在抗疫工作的采访一线,都注重挖掘一手资料、记录真实见闻,高站位地对疫情中的上海做法、上海经验进行了深入综合的梳理和提炼,而细微之处又充满人性的悲悯和温暖”,上海市当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伟如此评价。
城市写作、纪实文学:上海文学发展的重点方向
何建明并非第一次写上海,此前,他分别用《革命者》、《浦东史诗》两部报告文学作品书写了上海这座城市在新中国革命史、改革开放史中担当的使命与角色,而这次的上海抗疫全纪实,则折射出上海的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城市书写的脉络,逐渐在何建明的作品中浮现出来。
在研讨会上,何建明也对此谈了他的看法:“我感觉中国的文学——21世纪可能成为新的高峰,恐怕就是城市文学,城市文学是未来中国在本世纪可能在世界上立高峰的。中国有这么多作家,包括莫言在内等等,现在大部分作家还是在写农耕社会。农耕社会这些作品,从鲁迅一直到莫言,我估计目前没有人能超过他两个人,中国的文学难道永远这样走下去吗?我想不会是,而城市化进程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突出的,特别是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的主体现象。而这块中国的文学,特别是这些大作家、小说家关注的不够。” 书写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就必须跳出“风花雪月”、“弄堂阁楼”的旧模式,要把精力和着力点放在波澜壮阔、日新月异的当下现实。
除何建明外,杨绣丽、王萌萌等一批青年上海作家也投入到抗疫纪实创作中。纪实文学创作,正在逐渐成为上海作协组织重大主题创作、推动上海文学创作全面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健康上海12320微信公号9月12日消息,9月11日0—24时,通过口岸联防联控机制,报告2例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增治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