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数百万元奖金全捐! 96岁院士:“这个奖为什么不给年轻人?”

柳州晚报 2020-09-11 09:01 大字

王振义院士(中)和陈竺院士(右)、陈赛娟院士(左)在工作中。

日前,2020“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其中“生命科学奖”被授予9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以表彰他对治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做出的决定性贡献,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亭栋教授为共同获奖者。此单项奖金约700万元人民币。王振义院士表示,所获奖金将全部捐赠给扶贫基金会。

为什么这个奖给年纪大的自己?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奖项宣布后大奖组委会与王振义教授进行了现场连线。

他表示,得知自己获奖后,心情有好有坏,好的一方面就是国家重视科学,这样对人民有好处;自己作为受奖者非常高兴。

但自己也非常忧愁,为什么这个奖给年纪大的人,比如自己已经96岁了,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为什么这个奖没有给到年轻的人,难道他们没有创新吗?

王振义教授表示,他的研究结果只是适合治疗一种白血病,但每天依然有很多人因为各种白血病而离开这个世界,因此自己感到非常难过。王振义教授呼吁,年轻科学家应该勇于创新,寻求突破。

“今天,每天仍然有急性白血病的病人死去,我非常难过,觉得我们努力了几十年只解决了一种,而不是所有急性白血病。”王振义院士认为,“奖励年轻人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实现我们的理想。”

“但是,我们年轻人跟上来的还不够,因为目前标准往往是看论文,不看他的实际工作能力。”王振义院士表示,“年轻的人才为了论文而工作,发表了高级别的论文就认为自己了不起,这样是做不出工作来的。其实,我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发表在中等杂志上,不是最高级的杂志上。”

对于“奖金您准备怎么分配”的提问,王振义说:“麻烦医院帮我全部捐给扶贫基金会。”

师徒接力攻克白血病

在医学科学界,王振义院士先后培养出陈竺院士、陈赛娟院士、陈国强院士,“一门四院士”被传为佳话。在上海血研所,师徒接力攻克白血病,让中国声音传向了世界。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最为凶险、病情恶化最快、致死率最高的一种白血病。在1978年王振义开始进行研究时,国际上治疗的主流方法是化疗,但患者化疗后的5年存活率只有10%到15%。

经过八年的奋斗和探索,尝试了无数种方法,测试了无数种药品,王振义团队最终发现,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在体外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

1986年的一天,一名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小女孩生命垂危。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小女孩只吃了一个星期左右的全反式维甲酸,病情就出现了转机,白血病最终达到完全缓解。如今,30多年过去了,女孩依然健康地生活着。这次治疗是世界公认的诱导分化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的第一个成功案例。也因此,王振义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

当年,王振义没有为全反式维甲酸申请专利,而是朴实地希望全世界所有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都尽快用得起这种药。此后,王振义和学生陈竺、陈赛娟等又一起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法,使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五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7%以上,成为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

论文署名从来都是在最后

王振义每次都坚持把自己的学生列为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最后,甚至不参加署名,目的是让年轻的研究骨干承担更大责任。

如今,96岁高龄的他仍然坚持每周四的上午进行“开卷考试”。原来,每周学生们都会向王振义提供一个疑难病例,王振义就会用一周的时间搜索全球最新文献,并思考分析制作成PPT与大家一起探讨。

“凡是做教育的人都有一个心愿——使年轻人能够成长,掌握现代科学。我想每个老师都是这样。我没有别的特别的地方,只是带着他们一起学习,让他们有正确的学习方向和方法,为他们多创造一些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王振义说。

他认为,判断一个青年人怎么样,就看他有没有创新性、钻研性,有没有刻苦地做好工作,有没有耐得住寂寞的态度,因为成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图文均据人民网)

新闻推荐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初秋美

这是9月6日拍摄的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景色(无人机照片)。初秋时节,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的避暑山庄气温宜人,景色如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