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2020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之一 96岁院士王振义百万奖金全捐扶贫

华商报 2020-09-11 04:47 大字

王振义院士

>>人物简介

王振义,生于1924年,江苏省兴化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血栓与止血专业的开创者之一,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2020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得者之一。

1948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9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1月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同年12月10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第77507号公报,将第43259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王振义星”。

长期以来从事医学内科血液学领域的研究及临床工作,开创了白血病和肿瘤的诱导分化疗法,在国际上首创用国产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在6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上海方案”,阐明了其遗传学基础与分子机制,树立了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成功典范;建立了中国血栓与止血的临床应用研究体系。

>>网友声音

@美好生活7782:老科学家把自己的奖金全部捐给扶贫基金会,多么伟大而高尚的人格!祝老人家长寿!

@深秋傍晚的海风:这是值得普通人学习一生的标杆和灯塔。人生不是买了多少奢侈品,学会了多少流行歌曲和游戏,而是不断向我们的老一辈科学家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价值观。

@波儿波1:中国的明星一枚,感谢老一辈为社会的付出!

@尽美114:向他致敬!为院士点赞!

@73农民:致敬!民族脊梁!国家栋梁!

9月6日上午,2020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揭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院士获得生命科学奖,以表彰他对治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做出的决定性贡献。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亭栋教授为共同获奖者。未来科学大奖的单项奖金约700万元人民币。

“麻烦帮我全部捐给扶贫基金会。”王振义院士获奖后表示,未来科学大奖奖金将全部捐赠给扶贫基金会。

现场发问:为什么这个奖给自己而没有给年轻人?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大奖组委会与王振义教授进行了现场连线。

他表示,得知自己获奖后,心情有好有坏,好的一方面就是国家重视科学,这样对人民有好处,自己作为受奖者非常高兴。但是自己也非常忧愁,为什么这个奖给年纪大的人,自己已经96岁了,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为什么这个奖没有给到年轻的人,难道他们没有创新吗?

获奖后,面对媒体记者的多次采访申请,王振义总是说:“别采访我了,多让年轻人说说。”

王振义表示,他的研究结果只是适合治疗一种白血病,但每天依然有很多人因为各种白血病而离开这个世界,因此自己感到非常难过。王振义认为:“奖励年轻人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实现我们的理想。”他呼吁,年轻科学家应该勇于创新,寻求突破。

创造奇迹:白血病女孩吃药后健康生存至今,已30多年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最为凶险、病情恶化最快、致死率最高的一种白血病。在1978年王振义开始进行研究时,国际上治疗的主流方法是化疗,但患者化疗后的5年存活率只有10%到15%。王振义提出了一个大胆的首创想法——用诱导分化的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经过8年的奋斗和探索,尝试了无数种方法,测试了无数种药品,最终发现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在体外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

1986年的一天,一位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小女孩生命垂危。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奇迹”出现了,小女孩只吃了一个星期左右的全反式维甲酸,病情就出现了转机,白血病最终达到完全缓解。如今,30多年过去了,女孩依然健康地生活着。这次治疗是世界公认的诱导分化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的第一个成功案例。也因此,王振义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

当年,王振义没有为全反式维甲酸申请专利,而是朴实地希望全世界所有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都尽快用得起这种药。这种被患者称为“特效药”的口服黄色小药丸,即便是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一盒也只要几百元,还可以纳入医保,而类似的肿瘤治疗药物价格高达2万元以上。

教育硕果:“一门四院士”,师徒接力攻克白血病

在医学科学界,王振义院士先后培养出陈竺院士、陈赛娟院士、陈国强院士,“一门四院士”被传为佳话。在上海血研所,师徒接力攻克白血病,让中国声音传向了世界。

王振义和学生陈竺、陈赛娟等又一起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法,使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5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7%以上,成为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常说起王振义帮他修改硕士研究生论文的过程。王老师一遍遍修改,陈国强一遍遍整理抄写,王老师先后改了10遍,近2万字的毕业论文陈国强抄了10遍。正是导师的谆谆教诲和言传身教,激励着学生攀登医学高峰。

王振义每次都坚持把自己的学生列为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最后,甚至不参加署名,目的是让年轻的研究骨干承担更大责任。

令人敬佩:96岁高龄仍坚持每周四进行“开卷考试”

王先生获奖无数,是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如今,96岁高龄的他仍然坚持每周四的上午进行“开卷考试”。原来,每周学生们都会向王振义提供一个疑难病例,王振义就会用一周的时间搜索全球最新文献,并思考分析制作成PPT与大家一起探讨。

“凡是做教育的人都有一个心愿——使年轻人能够成长,掌握现代科学。我想每个老师都是这样。我没有别的特别的地方,只是带着他们一起学习,让他们有正确的学习方向和方法,为他们多创造一些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王振义说。

对年轻人的成长成才和评价体系,王振义院士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判断一个青年人怎么样,就看他有没有创新性、钻研性,有没有刻苦地做好工作,有没有耐得住寂寞的态度,因为成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对于“奖金您准备怎么分配”的提问,王振义说:“麻烦医院帮我全部捐给扶贫基金会。”综合新华社、澎湃等

新闻推荐

整合突破创新 普通高中历史学科统编教材培训有感

□吴平今年暑期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第三期统编历史教材的国家级线上培训。三天培训时间虽短,但内容却丰富翔实,让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