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工地朗诵”是发自劳作生活的光明音符

皖北晨刊 2020-09-09 17:20 大字

□与归

近日,一则农民工在工地上手捧两块红砖朗诵《再别康桥》的短视频,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富有磁性的嗓音,抑扬顿挫的播音腔,虽然有些字发音不准,但还是惊叹了无数网友。

这位被称作“工地徐志摩”的农民工名叫李小刚,是一位工地装载机司机。李小刚走红后,有人质疑他是“对口型”,不过很快随着央广记者和李小刚面对面对话,质疑不攻自破。除了欣赏“工地朗诵”,李小刚的走红以及一些网友的质疑,恰好从正反两个方面展现了我们对普通人,尤其是奋斗在底层的小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如何缺乏了解和理解。

工地工人,往往被认为是当下最辛苦的工种之一,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在工地上打拼多年的李小刚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对自己喜爱的朗诵充满兴趣,以砖头、麻袋为道具,进行着一个人的表演。

报道中一个看似无用的细节信息,抓住了很多网友的心。这位面庞黝黑而沧桑的“大叔”,其实只有35岁,标准的80后。李小刚说,对于未来,他没有想得太多,唯一的愿望就是不和诗歌朗诵分开,这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朋友。这又让人蓦然想起,在东莞图书馆看书12年的湖北农民工吴桂春。他们可能缺少很多物质上的东西,但是在精神上并没有放弃追寻。

事实上,在李小刚之前,一些短视频平台上曾出现过很多一身肌肉的健身农民工、跳着机械舞的农民工、模仿明星唱歌的农民工……这些人让我们看到了底层生活的另一面:他们不仅有顽强的生命力,还心怀纯真与希望。这就是普通大众的生活,平凡中有着躁动,暗淡中闪烁光亮。

借助互联网技术,“李小刚”们不仅是在分享自己对一些诗歌的朗读,更是在分享一种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发出自己声音和输出自己形象,也应有被听见、被看到,进而被理解、被鼓励的反馈。

新闻推荐

上海出台新规鼓励食品安全“吹哨人”,奖励上限提高至50万

界面新闻9月9日从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获悉,最新修订的《上海市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将于10月1日正式施行。记者获悉,《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