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聚焦】保外就医别成逃避服刑的“帮凶”

安徽工人日报 2020-09-08 03:00 大字

新闻——

据近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报道,内蒙古呼伦贝尔男子巴图孟和此前被判刑,却凭借保外就医“纸面服刑15年”,一天牢都没坐,并先后入党、当选村主任,甚至当选旗人大代表。直到2017年因犯贪污罪再次获刑,有关部门才对其此前的案件进行了纠正。目前,当地已成立联合工作组,抵达呼伦贝尔市开展工作,将依纪依法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杀人犯“纸面服刑15年”浮出水面的同时,饱受诟病的保外就医制度再次引发关注。

作为监外执行的一种方式,保外就医制度保障了服刑人员接受治疗的权利,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但近年来,一些人利用相关漏洞,以“保外就医”的名义逍遥“狱”外,甚至“一保到底”或“保而不医”的情况不时发生。此前曾有媒体报道显示,检察机关开展保外就医、职务犯罪罪犯刑罚变更执行等专项检查,纠正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不当数万人;仅2014年,全国便有超过800名“逍遥狱外”者被重新收监。保外就医等监外执行制度,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些服刑人员逃避法律制裁的“温床”。

尤其是,保外就医在具体实施时,往往会因主管部门裁量权过大,而给外界留下享受该制度政策的人“非富即贵”、享有“特权”等印象。比如,此番事件中公众关心的焦点之一,当初谁为巴图孟和违规办理了保外就医?为何保外就医的时间和刑期一样长?背后是否隐藏着钱权交易或保护伞?

目前,各地监狱办理保外就医的依据主要是1990年颁布的《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及其附件《罪犯保外就医疾病伤残范围》。受当时条件所限,有些规定过于原则、笼统,缺乏操作性。比如,监狱掌握着保外就医的决定权,检察机关往往只能当“看客”;保外就医缺少信息公开环节,没有透明度为暗箱操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杀人犯“纸面服刑”,某种角度上与司法的“纸面监督”不无关系。若想保外就医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必须遏制违规操作,要对保外就医执行办法进行修缮,细化规定,增加可操作性;要建立联合审批制度,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制约作用,比如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之间要做好沟通协调,密切配合,防止脱管漏管现象发生;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使保外就医在阳光下运行,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要加大事后惩戒力度,增加违法成本,以此约束参与保外就医审批、执行的司法人员、鉴定医生等公职人员的行为,对采取弄虚作假手段,骗取保外就医的参与者严肃查处。同时,一旦发现不再符合保外就医条件,应立刻对罪犯进行收监处理。

新闻推荐

“百日解百难”服务基层百姓

△近日,在杭州市富阳区东洲街道鸡笼山村居家养老中心的老年食堂内,青年党员志愿者为高龄老人们送餐。近期,浙江省杭州市富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