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码”:通向文明的路径不能逾越法的边界
■观察家
事关市民的合法权益和切实利益,任何一个“码”都不是小事,也不只是技术问题。
继健康码后,“文明码”也进入城市管理视野。9月3日起,江苏苏州“苏城码”APP上线“苏城文明码”功能,旨在构筑起文明积分信息识别体系,形成市民文明程度“个性画像”,文明积分等级高的市民将会享受工作、生活、就业、学习、娱乐的优先和便利。据了解,在苏人员可自愿申领“苏城文明码”,而非强制使用,主要体现“鼓励性”和“倡导性”,官方尚在研判后续使用和发展方向。
“苏城文明码”目前主要包含两个模块,“文明交通指数”和“文明志愿指数”。交通违章也好,志愿服务也罢,相关部门也当有一定记录,文明码主要是收集这些信息,通过赋分方式,可视化动态展示,引导、督促市民养成文明习惯,推动城市文明提升。
借助技术手段,让城市管理更加高效智能,当然无可厚非;文明码对交通违章等不文明行为的约束作用,对城市志愿服务等文明行为的激励作用,其实也值得期待。而其之所以引发争议,主要在于舆论关心苏州方面是否遵循了程序正义,其法律依据何在,又是否突破了依法行政的“红线”。
关于公共权力,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准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指的就是行政权力必须严格在法定权限范围内行事,越权则无效。在苏州推广文明码过程中,却可能存在这样的隐忧,导致好心办坏事。
而关于文明码本身,首先的问题是,如何确定文明的标准和分值?如何通过赋分不同事项,公平、准确、全面地衡量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人性是复杂的,文明有不同的切面,也有不同的价值,想要通过一个文明码,定义其标准和内涵,并量化赋分,可能会有一些难度。
其次,文明码所涉及的信息收集,是否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
那么,文明码收集的信息,就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并征得市民授权,如此,才经得起法治考量,严格限制在政府权限之内。
值得注意的是,文明码可作为警示和惩戒综合文明指数低于下限人员的电子凭证以及外来人口积分入户志愿服务电子凭证。这样的操作如付诸实践,是否会涉嫌损害市民实体权利的问题?
正如有专家提醒的,如违法行为同时是不文明行为,比如市民因闯红灯违法而遭受处罚,在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再根据这个行为对市民作出其他限制,可能出现政府部门不依法行政的现象,也可能违背比例原则,涉嫌过度惩罚。这同样突破了政府权力的边界,造成了公民过度担忧。
因此,苏州方面推行文明码或许还需考虑更加周全:在程序方面,在推出之前,应就纳入的内容和赋分的标准等内容,更多征求当地市民意见;更重要的是,要进入地方人大议事程序,依法获得授权,确保这一措施在法律轨道上运行。
社会治理有序,文明水平提升,仰赖于法律给力与文明氛围厚植。城市管理者通过技术手段,以社会治理创新,实现管理水平提高,可以理解,但这些做法均不应以限制自然人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突破法律赋予地方政府的权力边界为前提。只要事关市民的合法权益和切实利益,任何一个“码”都不是小事,也不只是技术问题。
□舒圣祥(媒体人)
新闻推荐
后疫情时代,国际教育服务如何危中寻机 2020服贸会教育板块观察
9月6日,参观者在服贸会室外展区参观。新华社照片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全球教育的日常秩序。学校如何应对疫情?在应对挑战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