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刘心武长篇新作 向《红楼梦》致敬

华西都市报 2020-09-06 04:53 大字

刘心武

石一枫 《邮轮碎片》。

刘心武在中国当代文坛具有特殊的影响力。他的《班主任》,开创了“伤痕文学”的创作流派,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并不断出现在各类考试题目中;他的《钟鼓楼》,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与《栖凤楼》《四牌楼》并称“三楼系列”,被誉为“新时代的北京风情画”;他的《揭秘〈红楼梦〉》通过电视媒介进入千家万户,掀起一股“红楼热潮”。

2020年,刘心武78岁了。他的文学创作力仍足够强大:又推出一部新长篇《邮轮碎片》。8月29日晚,在这本书的新书发布会上,著名作家梁晓声、邱华栋、石一枫和著名影视导演尤小刚,从各自的角度深度解读了刘心武这部作品。他们在慨叹刘心武创作生命力旺盛的同时,也为刘心武每有新作都有新的小说结构、对生活都有独特的发现而惊喜。

447个片段的“拼图式小说”

《邮轮碎片》这部作品形式新颖——以447个片段组合而成,被编辑称为“拼图式小说”。梁晓声称这是一部“百衲衣”式的小说,用碎片缝制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史。同时,刘心武的很多小说都有一个鲜明的意象,比如:钟鼓楼、立体交叉桥、如意、小墩子、飘窗,再到这次的邮轮。这些意象能够统摄全篇,也能够给读者一些直观的想象。同时,刘心武又能深入意象内部,让作品的方方面面都与这个意象有关。这也是整个新时期文学的一个特征,意象本身就是作者创作意图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寓意。

邱华栋感念早年刘心武对自己写作上的提携,更佩服刘心武多年如一日的文学创新思维。他说,78岁的刘心武给他的印象像28岁,对新事物永远好奇,对写作一直不懈怠。《邮轮碎片》中的“邮轮”,在邱华栋看来,是“全球化”的象征,也反映了中国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这种“洋气”的设置加上“碎片化”的结构,就像给好酒找到了合适的瓶子一样,能够带给人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和审美体验。

具有改编成影视剧的潜质

尤小刚导演从资深读者和影视改编的角度谈了《邮轮碎片》给他的感受。他认为,刘心武从揭秘红楼梦开始,就已注意从碎片中、细节中发现时代的烙印,发现人性的秘密。在历史的字里行间发现故事,这是写作和影视的相通之处。从这个角度说,《邮轮碎片》具有改编的潜质——改编为电影需要仔细遴选人物,需要合适的时机;改编为电视剧,则只需要按照小说的节奏徐徐道来即可。“因为《邮轮碎片》将生活处于不断变化中,生活中很多很真切的东西也带有虚幻的色彩,这种特质都写出来了。因为这种变化,很多人与事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也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处于一种‘临界状态’。刘老师用巧妙的叙事,呈现了这种状态,也记录了时代。”

作为青年作家,石一枫首先承认,自己是“憋着坏”看前辈写作的,他想从《邮轮碎片》中发现漏洞,发现前辈写作力有不逮的地方。但《邮轮碎片》却让他很难找出漏洞。看似很随意的写法,实际上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没有漏洞,无论是人物还是故事,都很严谨,草蛇灰线、前后呼应。小说名为碎片,实际上神魂不散,能做到这一点很难,这是老先生写作的功力所在。

一进入写作状态就忘记年龄

谈到写作和生活的关系,刘心武说,“我是爱好写作的。所以旅游也好,不旅游也好,在哪儿也好,都是这个习惯,总是用作家的眼光观察生活、观察人,总是觉得有趣。我看到,记心里,慢慢让它发酵,形成积淀,形成一个素材积累。然后就像搞对象一样,缘分到了,灵感来了,自然就开始流动出你的文本了,小说也就写完了。”

虽然年事已高,但刘心武说,“我是不服老的。一进入写作状态就忘记年龄了,写完了以后,哟,78岁了,把自己吓一跳。”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新闻推荐

国产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实物公开亮相

服贸会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展台中国生物供图9月5日,工作人员在服贸会展台为参观者展示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抗原3D结构模型新华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