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打开了留学之门 教育部原外事局副局长李琼忆留学之门重新开启
□钱江 叶晓楠
30年前的1月29日,美国卡特总统在白宫欢迎到访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白宫南草坪的欢迎队列里,有一群身着礼服的中国青年,他们是在改革开放年代里第一批总数为52人的赴美中国访问学者。
转眼30年过去,记者访问了组织这批赴美访问学者的前教育部外事局副局长李琼,她亲身经历了邓小平打开这道留学之门的过程。
“1978年,邓小平作出复派留学生的指示,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令人振奋。”1月22日,记者在京采访88岁的李琼,这位当年教育部赴美留学人员选派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依然思路清晰,口齿便捷,她高兴地讲述当年,还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
两个月提交规划
“1978年向国外派出大批留学生的起因,主要是邓小平的决定,当时叫做‘复派’,即恢复派遣留学生,这项工作因为‘文革’而中断了。”李琼回忆说。
她清楚地记得,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听取蒋南翔等人关于清华大学的工作汇报时,作出了关于扩大增派留学生的指示。第二天,蒋南翔向她和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当面传达了这一精神。
“那天蒋南翔传达说,邓小平提出,我赞成留学生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为什么要这样派?这是提高我们科学教育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也是为了科技强国。为了科技强国我们花多少钱都值得。”
由于“文革”的耽误,偌大的教育部竟没有专管留学事务的部门,选派出国留学人员就指定外事局负责,蒋南翔要求局长杨蕴玉和副局长李琼尽快做出详细规划,具体工作由李琼负责。当时,把中断多年的出国留学事务重新开展起来还是相当复杂的,包括留学生将派到哪些国家去、派多少人、学习什么专业,还有留学人员的组织管理等。她和同事在两个月内不仅完成了规划,还组织了公开的出国考试。
后来,随着出国留学人员增多,教育部专设留学生司,这项工作逐渐正规化了。
以开放的观念看留学
邓小平当时有个指导思想,要求出国人员“5年内见成效”。为了迅速派出留学人员,教育部决定首先在国内知名高校的青年教师和各大科研院所的青年骨干中挑选。因为当时77级大学生才刚刚入学半年,下一步再从他们中选派留学生。
李琼说,由于选拔出来的都是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教学和科研骨干、学科带头人,他们到国外进修两三年就可以回来。这些人比较成熟,回来会很快见成效。
“说实话,当初选派留学人员,我们还是有点顾虑的,担心派出去的人出问题,不回来。” 李琼说。不过,邓小平的指示为他们打消了顾虑。邓小平说,你们不要怕跑,就是跑了十分之一, 还有十分之九。如果派一万人,跑了一千,回来的还有九千人。你们要大量地派,不要怕。
李琼说,当年,邓小平关于扩大增派留学人员的指示已经充分体现了“开放”的思想。令李琼印象特别深的还有邓小平关于留学生管理的看法:留学生管理方法也要注意,不要管得那么死。留学生可以住在学校,也可以住在外国人家里。暑假还可以让他们回来一下,了解国内情况。要放开手,让他们接触社会群众。留学生不光是要学习技术,也要让他们熟悉不同国家的社会生活,了解不同的社会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即使个别人出了一些问题,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这体现了我们国家领导人的博大胸襟。”李琼说。对邓小平的决策,她打心眼里支持。李琼是典型的“三八式”干部——1938年才16岁就从重庆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后来专攻俄语。她从切身经历中认识到,派遣留学生对实现现代化建设极为必要。
李琼回忆说,有了邓小平的指示,在当年派遣留学生,“政审”就不再是什么问题,主要的问题是语言。当时国内大学的外语水平不过关,一些语言水平不高的人出去,和外国教授就难以沟通。我们高度重视语言培训,对首批赴美留学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这对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很有帮助。
30年后的欣慰
1978年12月26日,首批52名赴美访问学者成行。
紧接着,1979年1月底,邓小平访问美国,在与美国总统卡特所签的协议中,将中美关于派遣留学生的口头谅解作为正式协议加以签署。中美两国互派留学生的大门由此打开了。李琼送出的52个人,是改革开放年代里飞向美国的第一批访问学者。在他们身后,赴美留学青年学生呈几何级地增长。
回顾当年参与首批留学学者“复派”工作,李琼指出,这批访问学者完成了两年的预定学习后归国,至今,他们已为发展祖国的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李琼说:“我为他们感到非常高兴!”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2月6日)
新闻推荐
“海南日报”微信公号9月5日消息,9月5日至12月14日,海南省公安厅决定在全省范围内通过集中用警、多警联动等方式,部署开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