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何以在年轻读者中持续“圈粉”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他的美食散文,为故乡高邮的咸鸭蛋成功“带货”;他的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是评论界反复研究的经典母本……今年正逢作家汪曾祺诞辰100周年,一批汪曾祺著作选集或纪念文集陆续面世,掀起阅读热潮;在微博、豆瓣、贴吧等网络空间,年轻网友热评不断。粉丝心中的“汪曾祺散文”,为何能打破年龄界限持续“圈粉”?
经得起咀嚼
耐读的文本不需要定义归类
““读汪”潮流最早可追溯到1980年代,近十年间愈发明显。老少汪迷不光读汪曾祺小说、散文,还读他的诗与画、书信等,承载这些内容的出版物越来越多。”《汪曾祺别集》出版统筹人、北京读蜜传媒总编辑金马洛谈到,汪曾祺作品很早就编入大中小学生教材和课外读物中,已成为当代文学与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近年根据汪曾祺作品改编的青少年绘本也逐渐增多,很多孩子因此成了“小汪迷”。
多维度开发,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汪曾祺的文字耐读、经得起咀嚼。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杨早认为,很难把汪曾祺简单归到任何一个派别或潮流里,“乡土文学?寻根文学?市井小说?诗化小说?好像都可以,但是好像都不太妥当。汪曾祺是一个初读时没有门槛,谁都可以读的作家,感觉似乎很浅,但很难被模仿。”杨早用“诚实、有趣、诗意”来形容汪曾祺受欢迎的原因——他是一个肯跟读者说老实话的人,愿意分享真实的世界。
对此,汪曾祺长子、作家汪朗深有感触:“汪曾祺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就跟在家里一样,不端着,也不摆出一副文人架子高高在上;他不装,知道多少就告诉你多少,邀请读者共同认识这个世界,共同欣赏美好的事物,进行平等的交流探讨。”在他看来,父亲的文章好多地方是“使坏”的,但藏得较深,“你读到一定程度,就发现这个老头在悄悄犯坏,然后就会心一笑,经得住一遍遍读下来。”
有人间味儿
透着中国文人的恬淡与闲趣
提起汪曾祺,不少读者眼前会展现“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画卷,淡淡笔墨勾勒出随和的可爱老头形象。相较同时代作家,汪曾祺似乎总能从平淡生活中找到乐趣,发现被宏大的东西所遮蔽的生活日常。学者李建新有个观点:“汪曾祺是身处人间、写人间的作家,读者喜欢这种人间味。”
这种珍贵的“人间味儿”洋溢在字里行间。纪念文集《百年曾祺1920—2020》包含了60位汪老生前好友、故交、学生的缅怀回忆、文学评论等文章,由梁由之收入文集中。《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则是汪曾祺关于家的生活散文集,完整表达了一个人应怎样面对世界。恰如沈从文所总结的,“他(汪曾祺)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有“天下第一汪迷”美誉的作家苏北,是汪曾祺生前的忘年交,他曾多次到汪老北京家中请教为文之道,“蹭饭蹭酒”。他从“灵性”角度解读了汪曾祺作品在年轻群体中备受追捧的原因,“所谓灵性,是我们面对同一事物,他有自己的方式和眼光,你没看到的地方他看到了。读汪曾祺,翻到任何一页,把精神集中起来去阅读,很快就会读进去。每一次读就像第一次读的状态。”苏北认为,汪曾祺经典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自下而上、由民间读者自发推动的,“这个过程很神奇”。
如果说生活总要有点乐子,汪曾祺不疾不徐地用文字将读者带到了色声香味、鸟兽虫鱼的世界,并怀着挚爱和亲切感,去发掘蕴藏在父老乡亲身上的人性美、人情美。恰如他生前所袒露的,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许旸
新闻推荐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下发决定书,对梅州一家公司申请的45件“阿京腾百”商标,决定不予注册。国家知识产权局认为,该公司具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