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没有终点
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近日印发《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在适宜恢复区域营造红树林,在退化区域实施抚育和提质改造,扩大红树林面积,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到2025年,营造和修复红树林面积18800公顷。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海陆交错区生产能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此时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从必要性看,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面临着生长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突出问题。相关研究表明:中国37种红树植物50%处于不同程度的珍稀濒危状态,海南海桑和卵叶海桑的野外个体数不超过100株。同时,人为干扰导致红树林矮化、稀疏化及生物多样性下降,尤其是掘穴动物蟹类栖息密度的下降减少了土壤氧气供应,不利于红树植物生长。
从可能性来看,2019年自然资源部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完成了我国红树林现状和育林潜力专项调查,基本摸清了情况,为红树林保护修复的各项工作和任务奠定了基础。
应该说,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近20年来我国红树林面积稳中有升,红树林生态状况有所改善,但是相关保护工作仍存一些问题。
一方面,区域整体保护协调不够。比如,部分生态区位重要的红树林分布区还未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红树林整体保护协调机制尚不健全。红树林保护修复与地方相关规划衔接不够。另一方面,保护监管能力还比较薄弱。比如,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法律还没有对红树林保护作出有针对性的专门规定。现有红树林自然保护地存在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自然保护地外的红树林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确、职责不清晰等问题。此外,我国红树林还面临污染、过度捕捞和采集、外来生物入侵等威胁。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我国红树林面临的威胁和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行动计划》都给予了重点考虑。比如,针对区域整体保护协调不够问题,《行动计划》提出将现有红树林及适宜恢复的区域全部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用途管制。
红树林种植成活率和保存率是影响红树林修复成效的重要问题,因此在专项行动中,要特别注重科学性。比如,按照红树林生态系统自身的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采取自然恢复和适度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对红树林进行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
保护修复红树林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社会意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行动计划》只是一个新的开始,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没有终点,期待在专项行动的推进过程中能够探索出符合我国实际的红树林保护修复的经验、技术和模式。
新闻推荐
8月31日,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管理处发布关于夜间加油的倡议书,倡议全省市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选择夜间加油,开展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