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短视频追剧成流行模式 自媒体侵权风险凸显

澎湃新闻 2020-08-28 14:36 大字

一分钟就可了解剧情走向和亮点,三五条推送便能将一集电视剧拆分得一干二净……短视频追剧为何火爆?它给制片方、自媒体、平台、受众等各方主体带来哪些影响?背后有侵权风险吗?

短视频追剧已成为碎片化时代的一种流行模式。通过对影视剧元素的筛选、剪辑、解读与包装,实现作品的建构、解构与再构。

有哪些影响?

根据媒介生态系统理论,在短视频媒介生态中,不同主体通过媒介资源循环和能量流动形成共栖关系,并通过相互连接和博弈最终实现动态平衡结构。而在这种平衡形成过程中,包括生产方、平台方、受众等在内的主体会进行一系列博弈。

对于影视作品制作方而言,短视频作为一种宣发渠道和追剧选择,既可以成为补充性流量入口,也可能成为替代性分流出口;

对于自媒体而言,剧情再构作为一种低成本内容生产模式,在收割流量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版权风险、流量绑架、资本操控等问题;

对于受众而言,短视频追剧提升了信息密度,压缩了时间成本,强化了视听快感,但浅层次体验背后,受众在意义再构中的主观能动性却被削弱;

对于平台方而言,在掌握流量分发和实现跨平台导流的同时,也面临着技术中立、资本导向和流量迁出风险。

目前短视频追剧作为一种内容消费形态和商业模式,还停留在内容共建、流量共享的阶段,如何平衡多主体利益、规避多源风险需从多角度探讨。

1

制片方:选择悖论

无论是短视频追剧还是倍速追剧,这种“超速追剧”模式一方面是由于信息过载、快餐文化盛行、大众生活节奏快等系统性因素造成,另一方面也部分归因于影视剧作品本身的“注水”、信息密度低、价值深度浅等质量问题。

对于大量流水线生产、剧情拖沓、节奏缓慢的作品而言,短视频追剧无疑成为一种低时间成本、高信息密度的替代性选择。

而对于部分高质量作品,快、准、狠的短视频剪辑则可成为一种新的流量入口,在激发用户观看兴趣的基础上提供拓展性解读视角。

在受众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性资源的当下,制片方必须从内容质量层面加大砝码,让超速追剧带来的导流率超过流失率,让受众既享受快节奏,又能够慢下来。

2

自媒体:侵权风险凸显

对于自媒体而言,不仅需要能快速洞察影视剧作品中的“笑点”“爆点”“泪点”,也需要精准挖掘受众群体的“嗨点”“爽点”“痛点”。

通过对原始素材的解构与再构,快速引发受众注意力,形成共鸣,甚至在“造梗”的同时激活“梗”的多场景应用和衍生传播,让受众不仅成为追剧者,也能成为“梗”的再利用者和再传播者,实现影视剧热度的最大化发酵。

目前包括谷阿莫、毒舌电影在内的头部播主依靠剧情解说收割了大量粉丝。对于头部播主而言,除了基本的选材、剪辑、解读技巧,通过再创作输出价值取向和专业观点也必不可少。

尤其是随着短视频自媒体竞争趋烈,部分账号从单纯作品解读转向原生短剧制作,专业化的用户生产短剧(PUGC)也逐渐成为短视频追剧的新对象,实现了短视频内容生产的再专业化。

此外,短视频剪辑、搬运、改编过程中的侵权风险愈发凸显。短视频作品需要把握好“合理使用”的边界,其是原作品的简单搬运和实质性替代,还是意义加工和独创性表达,决定了是否侵权。

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不影响作品正常使用,不会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合法利益的,一般被认为是“合理使用”。而在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认为实质性替代原作品的使用不是合理使用,如果没有实质性替代,可以判定为合理使用。

对于自媒体而言,需要把握好内容加工和二次传播的深度和频度,明确自身“补充性”而非“替代性”的角色定位,否则就可能引来侵权官司。随着短视频市场流量竞争趋烈和专业化程度增强,将倒逼短视频账号提升创作能力和版权意识。

3

受众:视听场景的加速与转向

注意力经济是一场关于用户时间抢夺的战争。是通过快、准、狠策略满足用户即时性需求、抢夺用户碎片化时间,还是通过精、秒、绝策略满足用户深度需求、抢占用户整体化时间,决定了影视剧作品的题材、深度、形态和发布渠道。

一方面,受众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快节奏、高密度、强刺激的内容往往可快速获得观影快感,并以一种高效率手段获取谈资、强化自己群体身份认同。

另一方面,受众通过自媒体对影视剧作品的解读和再构,将短视频追剧作为原本影视剧的一种补充,可对作品文化价值和意义进行深度挖掘。

短视频追剧作为一种新的视听场景,压缩了受众的选择成本、时间成本和社交成本,而这种成本的压缩是会强化沉迷上瘾还是会给用户更多选择空间,涉及到多方因素影响。

4

平台方:跨平台联动与流量博弈

短视频追剧是一种跨平台联动的视听场景,这当中涉及长视频与短视频平台之间的导流与分流,是一场围绕细分受众的流量博弈。

对于短视频平台而言,推荐算法驱动下的影视板块一直都是流量高地,尤其是对于原创性短剧,各大短视频平台都给予了政策加持,包括单独开辟“小剧场”模块、设立短剧独立APP、放宽内容时长限制等。

而对于长视频平台而言,短视频作为宣发渠道价值凸显,但其带来的分流风险仍不容小觑,网络微剧、竖屏剧、衍生剧等也成为了潜在回流抓手。

在流量博弈过程中,智能推荐算法作为短视频平台增强用户粘性的利器,其在剧作推荐过程中的价值导向问题和资本操纵空间都需要进一步关注。

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

无论对于内容供给方、需求方还是平台方而言,“替代”还是“互补”都是其能否走向共生共赢的关键,而替代和互补的背后则是意义的建构、解构和再构。

剧作方和自媒体作为内容供给方,其提供的内容、输出的观点、传播的价值并非是单纯的复制、压缩和搬运,而应该是意义的补充、观点的对话、价值的延伸。只有形成多维、立体、差异化、全视角的意义建构阵线,不同内容供给方才能在产业生态中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各自效益最大化。

受众作为内容需求方,面对海量内容供给,其主体能动性需要进一步激活。短视频追剧作为一种替代性视听形式,满足浅层次快感、缓解焦虑、被动性接收他构意义,或者作为一种补充性视听形式,提供更多视角、满足差异化需求、辅助主观意义建构和文化价值体验。

此外,跨平台之间须在合法、合规、合理、合情的基础上通过差异化功能定位和互补性内容联动,实现多维意义共建、多端流量共享、多利益主体共生。

原创 向安玲 沈阳 网络传播杂志

原标题:《短视频追剧火了,会不会侵权?》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临港的生命线是什么?管得更好才能放得更开!

制度创新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使命所在。8月28日,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制度创新与风险防范处处长吴群峰在线“种草”新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