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我是故宫“看门人”》单霁翔7年只做了一件事 让故宫的文物“活”了起来 孙 雯

淮南日报 2020-08-26 21:32 大字

故宫里有多少井盖儿,故宫男女洗手间比例为何不是1:1,闭馆日的故宫博物院在做些什么,哪个展览给观众沏了2500杯茶、免费发了800盒方便面……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先生的新作《我是故宫“看门人”》中,有一个“既专业又可爱”的故宫。最近,这本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的献礼之作,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作为“第一个走遍故宫9371间古建筑房屋的院长”,单霁翔首次以一本书完整记述了自己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点滴,内容涉及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传承、文物保护、管理改革、学术与教育、品牌建设、文化传播与交流等方面。

这几个月来,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几乎所有的新书,都采用了“云上”首发的方式,《我是故宫“看门人”》也不例外。

到目前为止,单霁翔已经写作并出版了几十本书。“读书+写作”是他多年以来的生活习惯——“每天必须读上两三个小时的书、写上一些东西。”

为了挤出时间用于读书、写作,他基本不在外面吃饭,因为在家里和单位用餐,20分钟就可以解决。如果在出差的路上,车程超过10分钟,他就会打开电脑写文章,所以,他说:“我写作的内容大部分是在路途上完成的。”

2012年1月,单霁翔来到故宫博物院工作。他看到,故宫博物院大部分区域并未开放,99%的文物藏品在库房里沉睡,而很多观众的参观流程不过是看看皇帝坐在什么地方、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大婚,然后看看珍宝馆、钟表馆,在御花园休息一下,就走出了故宫博物院。

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把这座博物馆的魅力,充分展示给观众。

那些“世界之最”的名号,在单霁翔看来,“很重要,但是不是最重要的”,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有品质的文化生活更加向往,故宫文化遗产资源究竟多大程度上为人们的现实生活做出了贡献,这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具体到某一位观众——“当他走出故宫博物院的时候,回顾这次难得的文化之旅究竟获得了什么,这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在单霁翔的眼中,让文物“活起来”,需要让文物重回人们的生活。

“只有让人们感受到这些文物对现实生活的意义,人们才会真正地呵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才会有尊严、有魅力,而有尊严和魅力的文化遗产才能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当文物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积极力量的时候,才会惠及感召更多的民众,让更多的民众来加入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这才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他在《我是故宫“看门人”》中,这样写道。正是这样的理念,让他对一个“好的博物馆”进行了重新定义——

人们闲暇的时候愿意走进博物馆;走进博物馆还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回去以后还念念不忘、一来再来的博物馆,才是一个好的博物馆。

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了7年多,单霁翔说,他这个“看门人”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将“活起来”的“活”字写入故宫的大门,让故宫文化遗产资源走近人们的生活,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如何“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我是故宫“看门人”》中,有单霁翔的答案。

新闻推荐

“没有围墙的大学”不应仅仅是个概念

有媒体近日报道了长三角首个产教融合的“没有围墙的大学”,指地方与一所大学共建的农业科技创新港。“没有围墙的大学”,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