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伏天养生误区骗了我们多少年?
中医养生的原则是要顺应自然,讲究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很多流传甚广的养生方法并不一定科学,也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人们不要陷入误区,盲目跟从。
误区一:
伏天不能吃冷饮
坚持喝热水
有观点认为,伏天坚持喝热水,这样才能把体内多年深入骨髓的寒气逼出来,而且一口凉的饮品也不能碰,否则损害阳气,破坏人体免疫力,增加患病的概率。事实果真如此吗?
专家解析: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袁人婕表示,寒与热为一对自然属性,也代表着阴阳,如《黄帝内经》写:“寒热者,阴阳之征兆也。”健康的机体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对于伏天养生存在最多争议的是,伏天阳气盛,喝冰饮,属性为阴,则伤阳气,致阴阳失去平衡乃生疾病,但是这种说法太过绝对。一部分人喝冰饮确实出现了腹泻等症,这是因为体质的不同,阳虚体质人群本就阳虚,饮用阴寒之品使本虚之阳更虚,所以不能饮用,那么对于平和体质人群,饮用少量冰饮解暑未尝不可。那么,对于喝热水能逼出体内寒气一说,其实这个作用是微乎其微的,热水能够保证阳气在人们的体表正常运行,但体内寒气是日积月累的,形成也有多种原因,单靠喝热水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误区二:
“以热制热”
多吃羊肉和生姜
朋友圈热传一则养生帖:“伏天一碗羊肉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称三伏天吃羊肉、喝羊汤可以“以热制热、发汗排毒”。此外,“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也是同理。那么,伏天吃这些热性食物真的更利养生吗?
专家解析: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如果理解错误,非但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生姜和羊肉之类属辛热食物,如果是阴虚体质、湿热体质和部分气郁体质的人群并不宜多吃。但是对于一些特殊人群,这种养生方式就很适合,比如暑天食用过多寒凉食物解暑的人群,易损伤脾胃、耗损阳气,适当进食一些辛温散寒的食物就可消除这些副作用,这就是所说的“以热制热“的含义。如果没有喜食冷凉食品的习惯,或者一直在吃温热的食物,或者本身就是热性体质的人群,“以热制热”养生法只会“火上浇油”引起人们上火。
误区三:
夏练三伏
雨后锻炼凉爽养身
不少人认为,夏季下过雨后非常凉爽,适合锻炼,于是就会在雨后散步,或者出门跑步健身,呼吸着雨后的空气,感觉心情舒畅。其实,夏季雨后去锻炼,会让体内湿气加重。
专家解析:“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前人在长期锻炼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一定道理。但对老年人来说,“夏练三伏”则不太适宜。三伏天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这样的天气养生要以避暑为主,静以养心,多静少动。中老年人一定不要在盛夏过度运动,因为出汗多会导致血液黏稠,血容量减少等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伏天锻炼一定要避开高温,在阴凉的地方、凉爽的时间进行,宜做体操、散步、打太极等轻度运动,只要微微出汗就好了。雨后锻炼,空气是非常清新的,但是相对湿度较大,湿邪同样容易入侵人体,尤其在锻炼后大汗淋漓、毛窍大开的时候,更应防止湿邪为患。
误区四:
防中暑感冒
常饮藿香正气水
不少人夏季防暑,都会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以防中暑。但是藿香正气水不是每个人都适用的,如果体质不适合,盲目服用只会伤身。
专家解析:藿香正气水的主要成分为藿香,配以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等,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服用时需要辨证准确,最好在药师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因为该药是辛温发散的药物,适用于湿重于热或是寒湿的患者,如果以热毒反应为主的人群吃藿香正气就等于吃反了,药对症不仅治疗无效还会耽误病情。
此外,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养生专家赵利仁提醒,藿香正气水中含有一定量的乙醇,在应用头孢类药物后如再饮用含有乙醇的饮品,会导致体内“乙醇蓄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亦称戒酒硫样反应,具体表现为面部潮红、头痛、腹痛、出汗、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所以注意服用藿香正气水时勿同用头孢类药物。
(文/王禹哲来源:《沈阳晚报》)
新闻推荐
这个夏天无糖饮料火了,贴着无糖、低糖标签的饮料已经开始向饮料界传统“大咖”可乐、酸梅汤、冰红茶等的“C位”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