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基层治理的一次大考 青岛市城市精细化管理专题研修班 尤顺玲
天黑了,垃圾箱上方暖橘色的灯光亮了起来。一位老人右手抱着个小娃娃,左手拎着一袋垃圾,走到垃圾箱跟前。尽管单手不太方便,她仍旧先把袋里的汤菜倒进湿垃圾箱,再把控干的袋子扔进干垃圾箱。路过上海市浦东新区洋泾街道西镇小区时,偶然看到这一幕,令我感叹:保持城市整洁、垃圾随手分类的理念,已经完全浸入到上海市民日常生活习惯中。
这个时候,又想起前不久的一次调研座谈,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的同志与我们分享的四个“远超预期”:自去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条例》实施以来,群众参与程度、垃圾分类实效、对社会的引领作用、展示上海乃至中国形象的作用均远超预期。
对于一位市民来说,做到定点定时进行垃圾分类投放不算大事,但让一个拥有24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做到这一点,就是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大考验。基层街道动员起来,分拣员、督导员轮流值班,指导居民准确分类投放;执法检查跟上,个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上海市1.3万余个居住区,2019年的分类达标率达到了90%。
“垃圾分类不仅是一项业务工作,更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仅依靠一个部门或是一群人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件利于后世的宏大事业,事关所有人的事情,必然要动员起所有人,每一位市民、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社会组织都要有序参与。
让垃圾分类从“小事情”变为“大文明”,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儿。据统计,为达成这一点,日本用了27年,瑞典用了30年,德国用了40年。回到开头那一幕,抱着孩子进行垃圾分类,倒是个好方法。从娃娃抓起,从教育入手,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和培训,让垃圾分类上升为一种信念,成为一种自觉,上海做出了表率。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记者胡璐)19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说,年底前要基本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将明确国家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