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荒野上的青稞

兰州晚报 2020-08-20 04:11 大字

1

我站在望不到头的田野上遥望,黄昏中的蓄集乡辽阔优美。夕阳的光辉没入远方雪山,透出的灿烂让人沉醉。

这里原本是一片连牛羊都嫌弃的荒野,偶有凋残的野花,失去水分的芨芨草,现在有幸被努力扩大青稞种植规模的青海大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租用,拓展青稞产业,保证青稞原粮的品质,培育不同适应性青稞优良品种,但由于没有完全掌握这块盐碱地的脾性,缺乏种植经验,去年竟颗粒无收。

工程师张卫感到惶惑不安,尽管他不是种地出生,但是作为公司的工程师,他感到自己是有责任的。于是主动请命,来到田间地头。他不相信,这么一大块地会种不出青稞。不相信的还有王啟邦,海西州远近闻名的种地能手,公司特意把他请来做技术顾问。三十年前,四兄弟分家,本来就不富裕的土地愈发少得可怜,他带着刚过门的媳妇,开着一辆手扶拖拉机,从湟中县拦隆口开到了乌兰县赛什克农场,种下了第一亩油菜地,后来发展到八千亩。在荒芜人烟的地方,他种活过油菜、青稞、藜麦、大豆。他也不相信,这么大一块地会种不出青稞,他更想尝试一下挑战两万亩盐碱地的滋味。

2

傍晚的钟声响起,散落在地里的农民渐渐聚集。他们提高嗓门,他们互相招呼,像田野上空归心似箭的百灵。许多陌生的面孔出现了,那是一群真正的,与土地过命的农民,粗笨的棉袄,满身的尘土,见到我时,立即变得面无表情,保持沉默,或者咧开嘴暗笑。他们非常不情愿地允许我进入他们居住的帐篷,床铺一个紧挨着一个,床板下垫着结结实实的塑料袋子,里面装着满满的有机肥。他们一言不发,好像里面的简陋、混乱不堪让他们羞愧。他们只埋头喝水,享受着劳作一天后的松弛与宁静,却不知,羞愧的应该是我,吃粮长大,不知种粮辛苦的城里人。

青稞是曾经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农牧民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粮,也是唯一能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正常成熟的谷类作物。青稞药食同源之特性在《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藏药经典中更被视若珍宝。但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并不在意这些,那些让衣食无忧的人时时关注的有助于健康长寿的维生素、葡聚糖、黄酮、母育酚、膳食纤维。在牧人心目中,青稞就是青稞,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象征着大地的忠诚与纯净。平常的日子里,是混合着植物芳香、牛奶精华的精美食品糌粑,招待客人的点心;艰难的岁月里,是青海人餐桌上的主要食物,填饱过青海人的肚子,救过青海人的命。

4月里,蔚蓝的天空玻璃般透明,开阔的原野异常平净,平静得让人容易产生错觉。青稞本是一种喜凉作物,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谷地、湖盆,虽耐阴、抗盐碱,但生长初期同样需大量浇水,特别是对于这片身处柴达木盆地,没经过冬灌,缺乏营养的两万亩盐碱地,春灌显得尤为重要,不但要浇透、浇深,以便改善土质,还要控制好水量,不能太潮,也不能太干。

可是,正当他们种下青稞准备大规模浇水时才发现,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看似平坦的2万亩地,实则北高南低、凹凸不平。无论怎样抵御,也不能使来自巴音河的水,顺顺当当地流进地里。更严重的是,天气一热,雪水融化,之前没经过夯实的水渠瞬间被毁,雪水漫漶。低处被淹,高处焦渴难耐、气息奄奄。这是张卫和王啟邦万万没有想到的。他们有些后悔,有些沮丧,有些无奈。但是大话已经说出去了,男人总是要脸面的。跟随王啟邦种地多年,指望着他过生活的农民兄弟们又都眼巴巴地望着他,他们只能把苦水咽进肚里,天一亮就起床,和农民一起打塄坎、拦水、引水、浇水、施肥。吃在地里,住在地里,夜里想起什么,一咕噜坐起来商量各种办法。天色微沉,四面透风的帐篷薄如纸翼。从清明过后到现在,他和工程师张卫就没离开过这里,没去过距离蓄集乡40公里的德令哈,更没有回过西宁的家。

5月里,细雨悄然而至,偏僻的山沟里,紧挨着草原的地方,满眼是随地势起伏的幼苗,绿得发亮。印象中,种青稞的面积一般不大,出苗后的模样和大麦差不多。长大后,青稞叶的颜色较重、较深。仔细看时,边沿有纤细的小刺。不仅如此,青稞和大麦做成的食品一黑一白,反差很大,且远不及白面润滑可口。可是,随着生活水平、科学技术的提高,人们已解决了它略显粗糙的口感,又开始渐渐衷情于青稞黑色的魅力,感受着那与高原报春、龙胆、杜鹃、绿绒蒿相媲美,与雪山、草原、湖泊,血肉般交融,赋予人类强大生命力的天地之恩赐。

脸色黑红,被风吹皱了皮肤的张卫和王啟邦站在田埂上,眯着眼凝视田野,似乎已经完全忘却了昨日凄风寒雨中的劳累和惆怅。经过3个月苦战,两万亩盐碱地与覆雪的山峦紧紧相接,迷人的青稞苗破土而出,那粗狂的、质朴的,毫不知情的荒野,因为毛茸茸的嫩绿变得柔软多情,因为人的情感变成了充满希望的田野。

下了一天苦的农民开始吃晚饭。松软的白面馒头、花卷,就着洋芋葱花相伴的寸寸汤面。然后,吸根烟聊聊家常,在寂静的黑夜里放展身子沉沉睡去。他们会做梦吗?他们比谁都渴望抽穗的青稞粒粒饱满,金色的田野绚丽辉煌,哪怕收割的日子销金流火,汗如雨下。

7月里,微风和煦,阳光充足,碧绿的田野闪着银光,张卫和王啟邦守在地头,更舍不得离开了。眼前这两万亩盐碱地里新生的青稞苗子,这与柴达木盆地的贫瘠、干旱、黄草风搏斗过的青绿作物,让他们深深感到,支撑所有生命的一直是人细腻的情感,是人对土地的坚守、责任、诺言,更是人的生存意志。这一刻,天空和大地多么干净。这一刻,暮色苍茫,巴音河水缓缓流淌,仿佛所有的花朵都在为勤劳、勇敢的人们开放。霞光依旧,群山依旧,直到很远很远的天边,直到耸起一座又一座俊俏的山巅。

青稞,这朴素的作物、美妙的精灵,从土壤里探出头的那一刻,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生长会这般艰辛这般坎坷,自己的未来会这般明媚这般华丽,它深沉浓郁的色彩,它芬芳新鲜的气息,它被积压过后酝酿的美酒,诞生的幸福与忧伤,在现代技术深加工中产生的健康美妙之感,不仅早已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而且,还将被人们尽情释放、升华。

3

多少年过去,狂风吹干了寂寥的荒漠,润雨细无声的南方花红柳绿,山水氤氲,西部人的眼睛仍执著地俯瞰着千沟万壑、荒草滩涂。只要供养文明的那一层可耕种的土壤还在,只要人还在,古老的青稞就会存在,就一直会荡漾,荡漾在浩瀚的田野上。

□辛茜

新闻推荐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西京: 拼尽全力 创造一个个生命奇迹

张西京“获得‘中国医师奖’是最好的节日礼物!”19日下午,在北京领奖的张西京,在电话中接受了记者专访。他告诉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