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北京折叠》的现实折射

宜宾晚报 2020-08-17 10:41 大字

天津80后郝景芳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获得了雨果奖,刘慈欣评价:“她的中短篇小说《北京折叠》写得很好,跟她其他的科幻作品都不一样。”郝景芳这篇小说,到底写了什么?离现实有多远?折射了什么呢?

郝景芳在《北京折叠》中构建了不同空间、不同阶层的北京,时间是22世纪,可像“变形金刚般折叠起来的城市”,却又“具有更为冷峻的现实感”。故事多源自她自己的生活日常,记叙现实的人情冷暖。

上层500万人口,属于权贵和富裕阶层,生活24小时,随后被封入胶囊沉睡。城市折叠,变出另一个空间。中层2500万人口,大多是白领,生活16小时。当他们睡下后,城市再次折叠,又出现一个空间。下层5000万人是清洁工和小生意者,生活8小时,其余时间沉睡。这是一套空间和时间的双隔离模式:500万人享用24小时,7500万人共享另外24小时。

主人公老刀为了给养女交幼儿园择校费,铤而走险给人送信,穿越了三个空间。在此期间他看到了上层的有夫之妇对中层小白领男生的玩弄,也被从下层奋斗到上层的好心人出手相救,最后终于有惊无险地返回自己的第三空间。

如果有一天,下层人连被剥削的理由都失去了怎么办?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使得劳动力不再重要,主角老刀是两千万垃圾工人中的一个,但机器人已经可以处理垃圾,而今只不过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而保留了这部分工人。因而,这些人只能被“塞到夜里”,不参与社会经济的运作。

这自然不是好的生活,但这种生活让人无法反抗,老刀们的对手不是剥削者,他们面对的是无物之阵。

小说故事既充满科幻色彩又非常切合现实生活,这得益于郝景芳的独特身份:作为在“第二空间”生活的人,因为种种契机接触了大量社会底层的现状,也有机会见识到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跨度极大的个人经历让她的写作视野更开阔,层次也更丰富。

科技越发达,经济越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但没缩小,反而比过去更加无法跨越:优秀的人会升级自己的知识,利用各种高效工具把不会的人甩开;从事简单重复性劳动的人则活得越来越吃力,不仅过不上有尊严有意义的生活,反而被时代的车轮越甩越远。在这里并没有阶级之间的冲突对立,各空间的区分从价值观的差异开始分化,最终形成物理层面的彻底隔绝,这才是对未来社会残酷性的真实投射和隐喻。

《三体》已拍成电影,有不少人呼吁把《北京折叠》拍成电影。但《北京折叠》是不怎么可能拍成电影的小说,因为它含有太多的现实隐喻,或者说那是赤裸裸的批判现实的作品。

柴静制作的抗霾片《穹顶之下》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空气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现实并非如此,城市阶层正在以物质力和行政资源调动力进行区分。分处于不同阶层的人,虽然身处同一个城市,却会熟视无睹地擦肩而过。各阶层之间的鸿沟,倒映的是另一个世界和大多数人的生活,包括不能进城的农村人的生活,他们的心理到底会产生什么阴影和隐患,不得而知。但愿这个社会不论处在什么阶层的人,都能有尊严的活下去,至少享受阳光雨露的机会是平等的。

新闻推荐

□疫情防控 后疫情时代来了吗?秋冬疫情怎么防?9月底前应普遍接种流感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我国是受疫情严重影响最早的国家,现在总体控制得比较稳定:本土的疫情传播基本阻断了,间断散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