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在浙江,垃圾分类让“美丽资源”转化成“美丽经济”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美丽乡村念起“美丽经”

安徽工人日报 2020-08-12 02:11 大字

目前,在浙江,生活垃圾分类从城市走向了乡村,实现了普遍深入推广。

经过多年不断探索实践,先行先试的浙江,不少地方做法已成为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尤其是在浙江农村,垃圾分类已经成为许多人的自觉行为。

“分”出来的幸福感

金东区是金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发源地。2018年6月5日,《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开始施行,这是浙江省第一部、全国范围内领先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地方性法规。

日前,记者走进金华金东区东孝街道下王社区,映入眼帘的是垃圾分类宣传栏和各类垃圾分类配套设施:分类垃圾桶、厨余垃圾处理器、饮料瓶回收机……这些设备有序摆放,炎热的夏天,这里没有任何异味。

“以前夏天家里都是苍蝇,楼道里都有味道,垃圾分类以后没味道了,苍蝇也少了。”一旁的村民笑着说。

这要归功于“两定四分”法。垃圾分类贴近居民实际,易懂、易行是关键。“两定”即定投放时间,定投放地点。两定之后,城区点位数缩减了98%,既减少了污染面,又增加了公共空间,改善了人居环境。“四分”即按全省统一的“易腐(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进行分类,同步完善处置终端。为避免混装混运的问题,严格落实清运公司责任,构建了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全闭环。

“怎么分”解决了,“谁来分”怎么办?居民的习惯养成,非常重要。

“大家伙一开始不理解,还有很多租户说‘你们社区怎么这么麻烦’,但我耐心劝说。现在大家都习惯分类了。”下王社区的垃圾分类巡检员陈红香说。如今,这里从居民“不会分”“不愿分”到“主动分”“乐于分”,实现了垃圾分类居民知晓率和参与率100%,不仅改变了居民的观念意识和生活习惯,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群众的文明素养。

垃圾分类带动“美丽经济”

永康市舟山镇端岩村是浙江省垃圾分类高标准示范村,2016年,在村党支部书记俞海的带领下,这里发起了一场“垃圾革命”。如今,这里成为人均日产垃圾38克的垃圾分类“网红村”,而“端头模式”也成为农村垃圾分类的典型案例。

“简单来说就是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拣清运、回收利用、分类处置。”村党支部书记俞海这样总结“端头模式”。

走进村民胡冬婷家,记者看到3种不同颜色的塑料袋。“我们的垃圾袋由村里统一发放,分别是蓝色、黑色和绿色,我们每家每户的垃圾袋都有编号,我家是38号,这样方便垃圾追根溯源。”胡冬婷向记者展示着不同颜色垃圾袋的用途:蓝色的装客厅的可回收垃圾,黑色的装卫生间的焚烧垃圾,绿色的装厨余垃圾。

在村民应菊群的小卖部里,不仅有进出货账单,还有几本垃圾兑换账单。小卖部的一角被设为有害垃圾“有奖回收”兑换点。村民在这里可以用用过的电池、灯泡等有害垃圾兑换节能灯、食用盐等生活用品。

在端岩村村口的荷花池边,原来的垃圾房改造成了智能化的垃圾分类分拣房。端岩村还根据不用区域的房屋文化特色设立了垃圾分类小石屋、小木屋垃圾之家等。

垃圾分类不仅净化了村民的生活环境,也让端岩村的“美丽攻略”有了升级版:以环境治理为底色,以提升内涵、丰富业态、特色打造为依托,创新“餐饮+住宿+研学+旅游”模式,发展民宿产业。今年以来,端岩村已接待游客1.8万人次,带动经济收入50余万元。

用科技解决分类难题

开放式老旧小区垃圾投放点选址难、邻避效应等问题,一直是垃圾分类工作的难点。

近年来,永康市见“圾”行事,创新打造了“移动智能垃圾投放”模式,落实垃圾定点巡回投放机制。近日,第一代可移动智能垃圾分类投放车成功研制,它集扫码投放、自动称重、实时监控、分类宣传、等功能于一体,在倒完垃圾之后车辆还配备了感应洗手功能,供居民清洁手部。

在金华市金东区东孝街道下王社区,垃圾投放点设有一台厨余垃圾处理机。“居民将厨余垃圾投入,经过搅拌后微生物与垃圾充分混合、降解,7~14个小时,就可以成为生产有机肥的主要原料。”厨余垃圾处理机的商家介绍说,“处理机上方的屏幕实时监控机内垃圾的情况,居民可以看到整个降解过程。”就地处理,成为“消化”厨余垃圾的便捷之路。从厨余垃圾变成有机肥的过程,也真正实现了高效、无污染降解。

如今,小小的“垃圾分类”不仅美化了环境,也让居民积极投身于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既留住了 “绿水青山”的“美丽资源”,也转化成为“金山银山”的“美丽经济”。

新闻推荐

震荡整理将延续

■情绪监测■广州万隆11日大盘早盘集合竞价冲高后表现弱势,午盘后出现阶段跳水。主导多板块开始动摇资金情绪的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