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人民城市为人民办实事
“医生,下次还给我预约周六的门诊好吗?”“没问题。”今年以来,我们可以在上海不少医院的门诊室里,听到上述交流。看似平平无奇的对话,却让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方便:可以在周末看门诊,不必再为工作日看病请假而烦恼了。
据报道,瑞金医院、中山医院等大型三甲综合医院在上海市卫健委的指导下,周六已普遍开设半天门诊。不只是大型医院,上海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已实现了两个“全覆盖”:午间门诊全覆盖、双休日门诊全覆盖。
医院门诊延时服务,随着前几年的个别试水,到疫情期间的深入探索,到现在,这一举措已经常态化,体现出上海城市治理的一贯思路:围绕民生痛点,办好民生实事。
这几天,央媒持续聚焦上海的民生实事工程:为了实现老有颐养,养老服务增量提质;托幼服务加快发展,不让双职工家庭为接孩子放学而发愁;老旧小区改造提速,多渠道、多途径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在黄浦江两岸建设45公里的滨江景观带,“还江于民”……在民生问题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就是对“城市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最好回答。
有明确的目标,还要有科学的方法论。医院延时服务不只是方便患者,也能从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分配的优化,让习惯了“碎片休息”的医生不再被特定时段患者过度拥挤的情况干扰,更好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时,上海医院的延时服务并不僵化,还将探索科学排班模式,进行动态调整,努力做到让就医更便利。
上海的医疗资源和服务水平均位居全国前列,但是,这座城市从来不会满足于眼前的成绩,只要群众有期盼、有需求,城市管理的提升和进步就不会止步。
就在今年夏天,上海“早餐工程”全面升级。这绝不是因为上海市民买不到早餐,而是因为上班族的早餐买得还不够称心,于是,老字号早餐店改造来了,更方便的扫码送货上门来了,更全能先进的流动服务餐车也来了……改革的刀刃永远向内,看似对自身有些“严苛”,换来的却是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城市治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也没有那么“复杂”。无论是延长门诊时间还是改善早餐体验,从细微处下功夫,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就是真正的以人民为中心。(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2020年,我们面临的新冠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比起SARS,新型冠状病毒更像是对全国人民的一次“大考”。在这场大考中,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