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如果无聊不可避免 我们该如何面对 ■郑渝川

西安日报 2020-08-07 03:16 大字

多伦多大学哲学教授、加拿大社会评论家马克·金维尔出版了一本幽默和烧脑指数都很高的《解剖无聊:如果无聊不可避免,我们该如何面对?》。

无聊是最常见的情绪或者说体验。当我们打开手机,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把我们手机“塞”得满满当当的APP,我们在这些应用中毫无目的地浏览,在消磨时间的同时,有时也会感到无聊。这种时候,我们甚至痛恨自己浪费时间、失去机会、荒废岁月,却发现自己真的提不起精神。

马克·金维尔说,当下我们频频触及的无聊,其实更多情况下是注意力经济大行其道,以至于我们的注意力、兴致都被严重透支。“社交媒体及其他线上机构利用铺天盖地的娱乐内容和链接、通信服务获取我们的关注。”社交媒体、电商等都设计出精妙的产品让平台变得更具黏性,强化了平台与用户之间“让个性、渴望、科技和结构性利益相融合的一系列复杂且常常不易察觉的关系。”

当然,社会上也不乏为无聊这种状态进行辩解的言论。有人提出过,无聊促成哲学的提出和深化;还有人说,无聊让人变得更有创意。在马克·金维尔看来,无聊确实可能启发哲思,但只能偶尔为之,“更像是一种远程预警系统,防止过度自我关注的意识发生危险”——哲学思考完全可以在创造性的快乐状态下进行,不必总是把哲学创造与痛苦、无聊等关键词联系起来。

在对叔本华、阿多诺等的哲学思想中与无聊有关的观点进行评价性回溯后,马克·金维尔探讨了无聊是否真的如一些畅销的励志书籍所宣称的那样,有助于激发创意的问题。他的结论是否定的。他认为,无聊确实可能促使人思考一些从来没有注意到、思考过的问题,但因为很难摆脱负面的情绪状态,而不能实现真正的解脱。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真的可以做到随意从无聊中切换出来,斗志昂扬地去解决问题,那就不存在心理问题。如果说无聊真的有用,也仅仅限于那些本身就有一颗“大心脏”,能够驾驭无聊这种负面情绪的人,哪怕这样的情绪在人的内心世界肆意成长。

这意味着,在我们经常性地感到无聊,对于如何走出这种状态无计可施时,要警惕。如上所述,无聊本身常常是注意力过度透支的结果,对应的修复方法显然就是要意识到这方面的沉迷形同于上瘾,对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以及游戏设备上的时间消耗进行合理控制。当然,在这方面采取自我控制确实很难,本书作者也指出,“人的精神很脆弱,所以仅凭意志力恐怕无法打破人们的上瘾循环”。他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给不同的APP设置繁琐的开启密码,把密码本放在不易打开的抽屉,这样在工作或者做重要的家务时,我们可能就会因为惰性而不去打开那些APP。

(《解剖无聊:如果无聊不可避免,我们该如何面对?》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

新闻推荐

外来务工人员加入深圳志愿者队伍

本报讯(记者刘友婷)7月26日上午,在深圳福田区华富村东、西区住宅改造项目,百余名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走到“深化全国文明城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