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呢?复旦大学教授何俊表示,最重要的还是要觉醒自己,确立和建立人的主体性,做一个有益的人 “知行合一”,要不忘“初心”

大众日报 2020-08-04 09:34 大字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王阳明生活在明代中叶,他的思想在历史上被称为心学,核心之一是强调“知行合一”,要求将“知”与“行”融通,由此实现“致良知”,做一个道德完善、对社会有用的人。

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省图书馆尼山书院承办的“阳明学公开课”上,曾先后执教于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现任复旦大学教授的何俊以《知行合一的内涵与意义》为题,对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思想渊源、内涵、意义进行了阐释。

何俊介绍,阳明的思想跟孟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儒家的思想脉络中,强调人的主体性,用儒家自己的概念来说,强调“心”的地位,肇始于孟子。孟子有句名言“心之官则思”,意思是说“心”是用来思考的,古人所言之“心”,并非如今天所指心脏,而是一个类似于大脑的概念。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孟子是确立了“心”的主体地位,由此开辟了中国思想文化注重精神层面的传统。阳明心学与孟子的思想一脉相承。何俊说:“阳明先生的思想不仅在传统的精英阶层影响深远,在社会中下层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阳明思想的传播,对于明代思想建设、民智开发,以及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都发挥了独特作用。”

成人成物的基本指南

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大致由三部分构成。

首先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就是强调“心”的本体地位。阳明先生被贬谪到偏远的贵州龙场做驿丞,在这个艰苦的环境中,他日夜反省深思,终于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也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吾性自足”的认识,“心外无物”的提出,在哲学层面上讲是本体论思想,阳明先生由此确立了自己的世界观。

接着强调“知行合一”。确立“心外无物”的世界观之后,阳明先生依此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即转向实践、行动,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从而纠正了此前中国古代思想者们把知与行分割、区别的做法。阳明先生认为,知、行本为一体,相互融摄、包含、连贯。更重要的是,他把知与行由简单的人的行为的两个部分合一以后,上升为本体的概念,从此,知行合一的本体不再是一个手段性的东西,而是作为人生命存在的本来的样态和它应然的样态,从而使儒家的生命哲学在“心”的层面上获得展开。

最后强调“致良知”。阳明先生晚年,进一步把思想凝聚在致良知上,使知行合一的生命本体又确立了内容、内涵与方向。知行合一,尚只是强调知行是生命的本体,但是并没有说清楚,或者并没有去强调,知行的本体究竟是知什么、行什么的问题。所谓“致良知”,意味着知是知这个良知,行就是行这个良知,从而为知行的生命本体确定了方向性并注入明确的内涵。

显然,王阳明的思想由心外无物、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三个部分构成,其中,知行合一是核心思想之一,也是他成己成物的基本指南。针对知与行分离,以知代行的习见,王阳明倡言知行合一,对知的内涵与性质重新给予界定,使知与行相贯通并互涵合一,既为阳明心学的存在论哲学构筑了具体路径,又使阳明心学充满了鲜明的实践本位特征。

要做到真知真行

何俊认为,阳明的心学主要是对着朱子的理学思想提出来的,正是针对朱子理学的社会化运用产生的“世弊”,阳明先生提出了“知行合一”。

那么“知行合一”内涵有哪些呢?何俊分析,主要体现在知行一体、真知真行、知行功夫、知行本体的论述上。

首先,知行一体。阳明之前,学者们是把知和行分开的,知是知,行是行。阳明先生认为,知行是合在一起的,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比如,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某个东西,往往是跟个人的喜好等关联着,由此又会进一步引导自己的认知,这就是知行的融合。再比如,工作中,越是熟悉的工作,就越喜欢去做,越不熟悉的工作,就不愿意甚至害怕去做,也是反映了同样的道理。

真知真行。阳明先生认为,就知行二者关系来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从这个层面来看,阳明先生的阐释跟前人没有太大的差距。关键还有第二个层面的含义,所谓知与行,还存在一个真知假知、真行与假行。阳明先生对于知行一体,特别强调真知真行。比如说,要孝敬父母,有些人可能会说,什么时候要让父母暖和一点,什么时候要凉快一点,这些都是孝敬的内容,但这都是知识,需要专门去学习。阳明先生显然不同意这种看法,如果是真的孝敬父母,这些事情平时做的时候就体悟到了,在实践过程中就学会了,哪里还用专门去学习?所以,必须要强调真知真行。

知行功夫。要做到知行合一,是要有生命践行和真实体验的,要落实在功夫上,而不是流于语言形式,也就是说,必须要有真实的生命感受。我们从外界获得的知识,是非常零散的、碎片化的,可是最后落实到自己生活和生命中的东西,其实都是很多内容整合为一体的。很多人都有切身的体会,跟老师学一样东西,有时候感觉好像是学会了,道理也都明白了,可是真要自己去做,怎么也做不好,原因就是没能把学来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本领。之所以转化不了,主要还是因为缺乏自身的体验和心得,即缺乏知行的功夫。比如说,看一档歌手选秀的电视节目,有的歌手声音、技巧都很出色,但最后还是没有胜出,因为担任裁判的专家们认为,缺乏真实的情感投入,没有挖掘和表现出歌曲的精神和内涵来。说到底,还是缺乏知行的功夫。知行的功夫,是在生命体验中,经过整体性的熔铸后的真实表达。

知行本体。阳明心学通过知行合一,把知行变成生命的本体。这个本体就是生命的存在,存在的基础当中又包含了理性的部分、情感的部分、实践的部分,事实上,这些内容融通为一体,以“心”表达出来。俗话说,感动人的不是行动,而是心,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心到不到是关键。还有一句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看精神的点有没有到那个位置上,这其实就是上升到本体地位了。阳明先生说,“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这里的本体,就是指“心”本体,精神的本体,这个精神是统摄人的所思、所想、所行、所言的。阳明把知行合一上升到本体地位,实际上是对生命的高度礼赞,赋予人的生命以主体性。

把人的潜力发挥出来

何俊认为,概括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意义,首先在于重新阐明了“知”与“行”的内涵。第二,为“致良知”提供了切实的路径。阳明先生把知行变成生命本体,并赋予其内容,即致良知。人与动物的区别在哪里?在于人有良知。朱子之后强调天理,提倡有理走遍天下,同时中国人又奉行做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正是阳明先生,进一步突出和强调良心。直至今天,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人做事,还一直秉承着以天理良心为标准。第三,重新构筑确立了儒家修身的传统。儒家是非常强调力行的,反对坐而空谈。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既有理论创造,又有实践的指引,鲜明体现了“力行”的特征。

何俊说,阳明先生的思想当然也有其局限性,其局限就是过分地把良知和一般的知识作了区分,或者说作了混淆,因此使良知代替了普通知识。大家知道,欧洲理性主义的传统大概从17世纪开始走向现代化,朱子的思想要早大约五百年。而阳明的时代,正是大航海时代的前夜。可是,在那个时代里,阳明的学说,没有目光向外,反而把人们的视野从科学的向外的拓展趋势,又拉回到了关注人的生命方面来。从本质上来说,这没有什么不对之处,因为无论科学如何昌明,最后都应该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为最终目标,但是,这个终极目标,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又是通过具体的目标来实现的,所以,在那个特定的具体的历史阶段中,西方走向了科学昌明的时代,而我们没有走出去。当然,这不能完全归因于阳明先生思想学说的影响,但从阳明思想本身来讲,客观上会形成这样的遮蔽。

今天,我们又该如何看待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呢?何俊表示,学习和理解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最重要的还是要觉醒自己,让自己的心得到醒悟,“用我们现在流行的一句话,就是要不忘初心。这里所说的初心,并不是指具体的某一个事儿,主要还是指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做事,用心去对待一切事情。我们处在一个纷乱忙碌的世界当中,阳明心学可以帮助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凝聚起来,然后通过自己的思想形成感受世界、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免浑浑噩噩,随波逐流。”

何俊说,其实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出生命的力量,会发现人的潜能是巨大的,“我认为今天学阳明学,更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确立和建立人的主体性,建立人的内心世界的坚强、自觉、认知,然后用这样的力量去做善的事情,致良知,做一个对社会、对世界有益的人。”

新闻推荐

中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 尤须警惕致病有害生物

微信公众号“半月谈”8月4日消息,随着国家、地区间交往日益频繁,外来物种正在全世界范围蔓延。近年来,我国外来物种入侵数量...

 
相关推荐